作者:包广杰 孙院红
单位: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黄子懿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比较奇怪的是,金银潭检验科的检验师们从来不接触病人,只是做化验和测试,结果却有4个感染上了。他们是怎么被传染的呢?
那么,金银潭检验科的检验师们真的从来不接触病人吗?他们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又为什么会被感到奇怪呢?其他医院的检验师也从来不接触病人吗?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呢?
先说说这家医院。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是武汉市政府投资5亿元兴建的、武汉地区唯一一家省、市共建的、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基地,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机构,是湖北省、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是湖北省肝病、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定点收治医院,是武汉市卫计委直属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哦,是三甲医院的检验科,相信绝大多数检验人都知道,这种大型医院的检验科,采血、运送体液标本应该都是有专门的护士、护工或者病房值班护士完成的,所以,这篇文章中称金银潭检验科的检验师们从来不接触病人,应该并无大碍,但即便如此,我觉得这话说得还是有些绝对,我在此不是吹毛求疵,也许我的观点有些偏激了,但我还是认为,医院里不存在 “一寸净土”——意思是说,每一个科室、每个工作人员都不可避免地接触病人,所以说检验科的检验师们从来不接触病人的说法,有些欠妥,当然我也理解作者黄子懿的本意,他想表达的是隔离状态下——不接触病人的检验师竟然也感染了病毒,这非常奇怪。
那么,不接触病人的检验师是怎样被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呢?文章中这样讲到:
他们是怎么被传染的呢?专家推测,一种可能性是,在进行化验测试等高危操作时,病人的血液样本暴露在空气里形成气溶胶,气溶胶里的携带病毒就传染给这4个检验师了。如果是这样,那这病毒是很厉害的,不接触病人,一点血液在外面,变成气溶胶就有可能被传染。传播途径也因此能分为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它可能都占。
是的,我们也认可:携带病毒的气溶胶极可能是传染这4个检验师的罪魁祸首。
请高度重视气溶胶!
黄子懿先生曾经在ICU工作,但可能对检验科的工作不熟悉,所以并没有讲清楚,或者是他引用的“专家推测”没有讲清楚怎样的化验测试等高危操作时,病人的血液标本又是如何暴露在空气里形成气溶胶的,我和我的同事孙院红(检验硕士生)在查阅资料基础上,想对此补充一下,供同行们参考:
首先关于气溶胶的概念:气溶胶是指大气与悬浮在其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第一个提出气溶胶概念的科学家是谁,我没有考证出来,但我推测这个名词极有可能首先是应用到工业空气污染中,跟今天我们讨论的与医学相关的气溶胶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讨论的与医学相关的气溶胶是含有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悬浮物的多相体系。粒径大于5μm的微粒易被呼吸道阻留,部分由咳嗽、吐痰等排出体外,但对局部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可引起慢性鼻炎、咽喉炎。而小于5μm的微粒可直接进入肺部使人致病,特别是0.01μm(10nm)到0.1μm(100nm)粒径的微粒有50%会沉积在肺中造成肺部硬化,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通常将粒径小于0.1μm的微粒称为“超细微粒”或“纳米颗粒物”,研究气溶胶纳米颗粒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室内空气质量研究领域的新亮点。
其次,关于检验科产生气溶胶的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空气与液体的液面摩擦,离心机离心,剧烈摇动反应管,标本容器开盖,移液器反复吸样,污染物外泄等情况均会产生气溶胶,可能形成气溶胶污染。
临床标本中存在大量待测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实验仪器、台面、门把手等地方仍残留着以前分析研究的特定微生物。微生物可随气溶胶或形成气溶胶而扩散,导致整个实验室污染。这类污染危害包括导致实验人员感染病菌,健康受到威胁;污染标本和实验仪器;未经彻底消杀的病菌,在通风过程中对实验室外界环境造成污染等。
可以说 ,实验室内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轻,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预防气溶胶的实验室危害关键在于防护、消毒——个人的保护和空气的消毒,比如空气消毒,像这种特殊时期,不局限一天一次,要及时消毒。
其他一些预防措施:(借鉴华中科大同济医院检验科以及网络资料)
标本试管密闭检测(如不开盖的血常规检测模式)以及离心机避免产生气溶胶(离心后静置)。如果有不可避免的暴露性操作(如痰液标本必须开盖等)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在离心标本,如果试管帽没有紧密关闭或没有试管帽,粗心大意在放置或删除,以及不平衡的位置、损害试管等等,可能会导致标本溢出,导致离心机受到污染。离心机在高速运转时也会产生气溶胶。这些标本是不同类型患者的标本,含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和生物分子。高速运转时防腐离心机内的灰尘或污物所产生的气溶胶也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很大的损伤。
无论微生物实验室的类型如何,只要对感染物质进行处理,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同时,还需要防止气溶胶的扩散,这是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二步。在实验室中,有效防止气溶胶扩散的措施有多种,如“封闭作业”、“隔离隔板”、“有效截留”、“定向气流”、“空气消毒”等,使用效果良好。
防腐离心机的围场作业是将感染物质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如生物安全柜)内,使其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并与室外隔离,避免人体接触。实验室也是围场,是第二道防线,可以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围场的大小应适宜,以达到确保安全和经济的目的。目前,围场运行的设施设备往往与机械、气幕、负压等各种保护原理相结合。
由于感染者和非感染者难以区分,应将所有标本视为具有感染性(标准预防),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不设立独立的检测空间,但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并保证环境的生物安全。
为了减少感染标本对人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我们初步推荐:呼吸道标本(微生物等培养目的除外)先56℃干浴 60 min,静置10 min至室温(避免气溶胶),然后进行处理。
但必须强调的是,病毒灭活效果与其所在基质成分有关,因实验条件所限,我们无法评估该方法灭活病毒的真实效果。此外,我们选择干浴后静置10 min是基于我们现有的标本量及实验条件。理论上,干浴后静置的时间越长,产生气溶胶的风险越小。基于此,干浴处理后的标本仍视为具有感染性,其后续处理应视同未灭活的标本。
检验师是接触病人的,个人防护非常重要!
除了气溶胶对我们检验科工作人员增加感染的机会之外,也除了像上述谈到三甲医院检验科外,其实,我们很多检验科的检验师们面临着更多被感染的可能,加上这次疫情蔓延到了全国各地,基层检验科的疫情防控压力也不小。
我们的抽血处(除三甲医院之外),大部分医院还是检验科需要检验师来值班,更不要说体液室窗口了,甚至发热、咳嗽的病人还需要我们检验师们亲自去取口咽部标本,比如取咽拭子标本。因此,除了三甲医院外,我们检验科的大部分检验工作者,每天还是需要接触很多病人的。此外,发热患者病情的诊断,除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还必须要做CT以及其他化验项目进行确认或排除,检验科以及影像科都需要直接接触病人。有朋友发文称:“医技人员与感染病人接触几率较大,存在感染风险。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注重前线的医技人员的安全,给予一次性隔离衣、工作帽、医用防滑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因此,回答本文开头的问题之一:大部分医院的检验师是常常接触病人的,并且有很多“高危”病人,因此,我们也强烈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检验人首先要”自重”——自我高度重视,接触病人时,个人防护非常重要!
每当看到我的年轻同事们,戴着防护镜,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给病人抽血、取咽拭子标本,我都忍不住感动,他们全副武装把自己封闭起来,紧张、劳累、干渴,上厕所也极不方便,但我知道这是必须的!
今日的严格防护,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是为了明天彻底战胜疫情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抽血处室内、实验室室内消毒(包括空气、地面、设备及操作台消毒等)同样非常重要,具体方法不再赘述。检验科标本检测时预防气溶胶的产生和危害也是重中之重,总之,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我们每一个检验人都要高度警惕、高度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护好自己,也就是保护好了病人、同事以及家人。
最后,祝武汉检验师感染者以及其他地区同行感染者早日康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