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晚,湖北省领导班子召开新型肺炎发布会,王晓东省长公布了湖北省口罩生产能力,先后透露了三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是108亿只。王省长说:我们省啊,仙桃市的口罩生产是具有优势的,年生产各类口罩108亿只,其中民用8.8亿只,医用9.7亿只。
第二个数据,是18亿只。王省长话音刚落,隔壁递了张小纸条,王省长马上改口:口误,刚才这个口罩的生产数值啊,有点出入,不是108亿只,是18亿只,更正一下。
第三个数据,是108万只。演讲过程中,王省长不得不再次更正:再完整地更正一下,各类口罩年生产能力是108万只,不是亿,它是万,单位错了。
王省长真不容易,一个口罩生产数字,居然前后改了两次。就以王省长最后确定的数字108万只/年来计算,除以365天,湖北省每天生产的口罩,只有2959只。
作为中部第一大省,湖北省的这个口罩生产能力如何?
1
这个春节,全国人民都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凶猛。作为普通人,做好预防工作,就是对防治疫情做出的最大贡献。
钟南山院士也明确指出:这次病毒传播性不如非典,预防病毒感染,戴口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恐慌蔓延之下,口罩,成为这个春节最紧俏的商品。紧张到什么程度?
据媒体报道,一些电商平台的商家,销售的口罩明显涨价,某款双11售价只要53元的口罩,一度涨到235元,甚至有5个装的进口口罩,卖到1000元的天价。
天价或许只是个案,但口罩普遍涨价却是不争的事实。以3M防尘口罩09501的历史价格为例,网络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该款口罩只在2月和5月两次大幅涨价,而2020年1月19日,网上平均售价还是79元,到了第二天,就飙升到235元。
如此疯狂的涨势,逼得监管层不得不出手。于是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发布公告,强调“口罩不得涨价”,并尽力保证口罩货源充足。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在大年初一就发布紧急通知,宣布“从重查处口罩大幅涨价行为”。多地更对哄抬口罩价格给出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这不,就在1月23日,北京一家药店就撞在了枪口上:把10只市场价143元的3M口罩卖到了850元,遭到了监管部门的处罚。此外,福州2家药店口罩涨价被立案查处。
在遭遇健康灾难的关口,乘机大捞特捞,自然容易遭到声讨。但比起口罩涨价更令人担心的是:口罩到底紧不紧张?到底紧张到什么程度?目前来看,情况似乎并不是非常乐观。
据媒体报道,在京东3M口罩自营旗舰店,搜索“KN95”,显示“无货”,再搜索 “KN90”、“9502VT”、“9501V”、“9501V+”、“3M康耐适康”等关键词,依然是简单的两个字“无货”。其他电商平台情况类似,有的只能保证春节之后或30天以内发货。
线上断货,线下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据网络消息,现在的药店也很难买到口罩了——不是涨不涨价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据某口罩厂家负责人介绍“如果有5万只口罩的话,我们两个小时就能销完”。
需求刺激供给,口罩的供不应求,自然使得相关厂家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甚至有企业在已经放假的情况下,给3-5倍的工资保障,全额报销交通和食宿等费用,让工人们尽可能地返回岗位,及时满足市面上对口罩的需求。
春节长假期间,虽然工厂加班加点,但是依然在原料供应商遇到了瓶颈。上海奉贤一家口罩工厂的技术人员,就显得忧心忡忡:
关键的过滤材料——静电注极熔喷材料供应商,还未落实。国内生产该材料的企业应该在10家左右。过去我们和来自江苏、上海的两家企业合作,最近这两家企业已经休假,库存可能随时面临告急。
为什么静电注极熔喷材料,对于口罩的生产这么关键呢?目前的口罩生产,究竟能否保证抗击肺炎的需要呢?今天我们就从口罩的源头开始,一步一步来回答这个问题。
2
口罩为什么会供不应求?这得从口罩生产的源头说起。
目前市面上口罩种类非常多,有工业口罩、医疗口罩、儿童口罩等等。通常而言,口罩三层、四层、五层的都有,但一般三层的就够用了。
最外面的一层是无纺布,用来阻隔灰尘。
中间一层叫熔喷材料,经过10万伏高压电处理,形成非常细小的绒丝,用来产生静电吸附颗粒。之前企业所言面临告急的材料,就是这种静电注极熔喷材料。
最里面的一层是亲肤无纺布,对皮肤比较友好,不容易过敏。
从口罩的构成可以发现,无论是外层还是里层,其组成材料都是无纺布!也就是说,无纺布是制造医用口罩不可缺少的原料。
那么什么是无纺布呢?它不是由一根一根的纱线交织、编结在一起的,而是将纤维直接通过物理的方法粘合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不会像纺纱那样抽出一根根的线头。
无纺布没有经纬线,剪裁和缝纫都非常方便,并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速率快,产量高、成本低、用途广、原料来源多等特点。
根据制造工艺的不同,无纺布有很多种。其中制作口罩主要用水刺无纺布和熔喷无纺布。
无纺布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速率快,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因而并不仅仅是用于口罩,而是应用在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能力自然无可匹敌。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介绍:
我国无纺布产量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40%以上。2016年,国内产量达到535.4万吨,同比增长10.4%。其中,医疗卫生消耗量占比达到27.3%,是非织造布最大的应用领域,也是推动纺粘和水刺无纺布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
有了充足的原料,生产口罩自然是水到渠成:据业内人士测算,一台机器每秒就可生产出2-3个口罩,通常每分钟的生产数量在120-180个不等。
以本文开头提到的上海奉贤企业为例,这里开启生产能力最强的全自动生产线,一天的产量在4万个左右。因而如果单纯从产量上看,目前国内的口罩完全可以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过于恐慌大可不必。
3
但是回到17年前,中国的口罩产能,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
当时由于民众的健康意识普遍不强,加之生产无纺布的技术被国外垄断,因而非典之前,国内能够生产医用标准口罩的企业屈指可数。
到了非典肆虐之时,口罩的需求剧增,一时间全社会一“罩”难求。
国内纺织大户上海龙头公司临危受命,开始生产口罩,但由于当时生产口罩的原材料和加工机器少之又少,只好临时使用生产三枪内衣和浴袍的原材料和生产线,这才勉强在一天内生产出了3万只口罩。上海折腾了半个月,也才折腾出1000万个口罩,根本不够这么多市民使用。
虽然现在龙头公司已不在生产口罩,但从当年的历史记忆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疫情面前,由于口罩的落后与缺失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连大飞机、芯片这样的高端产品都能生产,小小的口罩自然更是不在话下。
但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善,全行业处于“去产能”阶段,因而面对突发的疫情,准备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
口罩不足?这是个伪命题。
上文的分析清楚表明,口罩的不足,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学问题。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期在天津调研后所言: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最大产能可以达到每天2000多万只。近期很多企业已经停止春节休假,加班加点组织生产。目前共有30多家企业复产,产量达到一天800万只以上,产能恢复到平时的40%以上,保障市场供应有底气有信心。
部长说这话是有根据的: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统计,2018 年我国口罩行业产量为 45.4 亿只,平均到每天就是1243万只,再加上口罩属于季节性商品,可能开半年停半年,因而和苗部长说的“每天2000多万只”基本一致。
部长的底气还在于,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为了共抗疫情,越来越多的大型上市公司主动投身到口罩保卫战中。奥美医疗、蓝帆医疗、仁和药业、鱼跃医疗等十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将加大生产力度,保障口罩供应。
除了产能之外,物流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现在正处于放假期间,因而物流渠道不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疫情爆发的中心地——湖北,全省各市均已封城,在阻遏疫情扩散的同时,对物资的派送能力也将是一次考验。
为了确保供应,现在多地已经启动了口罩的“统购统销”模式。以上海奉贤的一家工厂为例,这里出产的所有口罩都交给企业所在的青港工业园区,由市里统一调配。
而防病毒效果较好的医用N95口罩,现在基本已经完全由各地政府掌握,统一配送给医疗机构等,因而市面上买不到也就顺理成章了。而疫情如果持续下去,不排除未来的调控会进一步加强,确保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
比起口罩,当前更紧张的其实是另外一样东西——防护服!在疫情核心区的湖北,每天大约需要十万件医用防护服,一个月300万件。
相比之下,中国符合标准的产能只有40家企业,分布在14个省,即便100%开足马力生产,每天也只能生产3万套,而且放假期间,工厂复工产能只有40%,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更何况当前运输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出来的防护服,能不能及时运到了。
不过就算戴了口罩,穿了防护服,也并非万事大吉:最新研究表明,感染途径可能包括眼部受到飞沫传播,虽然护目镜目前还没有缺货的迹象,但未来是怎么样谁也说不准,因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现在多买点护目镜“囤积”起来,有备无患。
当然再多的保护措施,也抵不上良好的防护意识:在春节期间,尽量减少非必要出行,安安心心呆在家里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就像当年红宝书上说的,战略上藐视对手,不用担心其广泛影响经济,但战术上要重视对手,大家一起配合政府将病毒隔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信息权威来源的政府部门,更应该对数据的准确性严格把关,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剂。比如处于风口浪尖的湖北王省长,在发布会上不戴口罩不说,还上演了一出“薛定谔的口罩”。
王省长真应该学学苗部长,把数据弄清楚再发言。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