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特色检测 送检中心 检测机构 资讯 标准库 质量知声 人才频道 仪课通

“水中PM2.5”疑云:标准、成本与公共安全

南方都市报 2016-10-18 点击 275 次

导读日前,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持的一项全国调研报告引发公众关注。本次调研在全国23个省份、44个城市和城镇、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在水中检测出9种亚硝胺类物质,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浓度最高”。北京市环保部门回应表示“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也说“安全,不代表不需要改进”。

  日前,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持的一项全国调研报告引发公众关注。本次调研在全国23个省份、44个城市和城镇、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在水中检测出9种亚硝胺类物质,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浓度最高”。北京市环保部门回应表示“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也说“安全,不代表不需要改进”。

  亚硝胺,于普通公众而言属于相对陌生的专业名词,此次调研的部分数据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研人员的一个通俗解读,“它像极了当年空气污染中被忽视的PM 2.5”。“水中PM 2.5”,击中了公众本就脆弱的饮用水安全忧虑。居民饮用水当中含有多种亚硝胺类物质,而且部分地区的亚硝胺浓度较高,人们可能记不住具体数据,但这两个基本事实已经足以让人们审视自家的水龙头:我们每天都要喝的水真的安全吗?

  自来水厂消毒通常会使用含氯消毒剂,在氯的作用下水中的少量污染物会变成消毒副产物,其中部分有机氮化物可以变为亚硝胺类物质。这个可能产生亚硝铵的自来水消毒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的“廉价且相对安全”的替代品。无法替代,那么接下来需要回答的便是,自来水中的亚硝胺残留到底有多少?而多少又是安全的?清华大学的此次调研,无法给出确定性的结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对亚硝胺浓度并没有国家标准,可以参照的WHO标准则相对较宽松(WHO标准为100ng/L,而美国加州的指导值是10ng/L)。如果参照美国部分州给出的最严标准,此次检测的大部分饮用水都处于超标状态,但用WHO标准衡量,又大部分合格。

  在专业研究、国家和国别标准之外,公众可能更关心的是最直接的结论,比如科研人员“种类那么多,浓度比想象的高”的说法,以及专家对“亚硝胺致癌”的权威解读,亚硝胺类化合物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判定为2A类致癌物,即“动物致癌证据明确,但人类致癌证据不充分”。种类多、浓度不低,而且有致癌的可能性,即便是公开出面回应的北京市环保部门也不否认这几点。于公众而言,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自己身边的饮用水中亚硝胺的浓度到底有多少?毕竟,即便学者调研数据也只有笼统的地域说法,并没有具体指向特定城市,这更多是一个公共知情的问题。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地级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现在的疑问是,亚硝胺浓度何时可以进入定期公开的数据范畴?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饮用水安全问题了,包括此前疯传的“超八成地下水被污染”,每次讨论不应仅仅成为净水器厂商营销宣传的噱头。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用瓶装矿泉水做饭”的。能引起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居民对饮用水安全的持续关注,此次“水中PM 2.5”讨论便不算白费。“安全,不代表不需要改进”,那到底怎么改进,在提高饮用水品质问题上,公共财政是否该担起更多成本投入的责任,而信息透明是水质透明的另一个关键。

  降低饮用水中的亚硝胺浓度有成本的考虑,更多可能还处于必要性衡量的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像公众对PM 2.5数据的重视度变迁。得益于此次调研数据的知识普及,亚硝胺浓度国家标准是否可以适时出台,饮用水安全数据的发布是否可以参照PM 2.5模式做到定期及时公开,这都是此次“水中PM 2.5”讨论应当回答的公共疑问。


编辑:宋莉
[来源:南方都市报]
检测机构入驻
相关资讯
会员动态
最新送检订单

药用复合膜异常毒性检测

塑性指数、耐火度检测

检测防割手套 ANSI

化验养发乳是否含有硝酸银?

最新特色检测
近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