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特色检测 送检中心 检测机构 资讯 标准库 质量知声 人才频道 仪课通

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四十年检验检测科研之路

中国检科院 2022-05-04 点击 80 次

导读40年来庞国芳始终工作在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线,在农药兽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人物档案:

1943年10月10日出生的庞国芳,在1970年7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庞国芳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40年来庞国芳始终工作在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线,在农药兽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以及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同时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研究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次荣获国际AOAC(分析化学家协会)科学技术奖,论著50部(5800余万字),论文140多篇(其中48篇SCI论文)。 

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jpg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桑榆未晚,为霞满天

“组织第四项国际AOAC标准研究,待研制成功之时,再争取申报一项科技奖。”这是一位79岁科学家的心愿。

从荣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到摘取分析化学家协会最高科学荣誉奖—哈维·威利奖,这位小时候就连“洋汽车”路过都要追着闻尾气,在河北闭塞小山村长大的顽童,靠着40年如一日的坚持,克服种种困难,成长为中国食品科学检验检测领域的首位院士。

在农兽药化学污染物检测领域,他让世界瞩目,让中国骄傲!

人们能看到的是庞国芳长长的荣誉履历,看不到的,是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技术支撑的初心,是40年如一日的坚持。

中国检科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图片.jpg

把国家急需、人民急需、行业发展急需放在心上的人。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量较高的国家。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残留农药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使其饱受诟病,食品农药残留是诱发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庞国芳院士带领团队,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使我国在农残分析领域的检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兢兢业业地做了4万批次市售水果蔬菜的农残筛查,摸清了我国“菜篮子”中的农药残留家底,为市场监管的决策和监管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与地理信息融合技术的研发,将地理数据与农药检测数据关联,绘制出我国农药残留智慧监管“一张图”,它将成为我国农药残留治理的有效工具,将会促进我国农药使用零增长,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大为改观。

因为他领先世界的科研水平,国外蜂蜜进口商纷纷要求庞国芳实验室为我国蜂蜜出口检测指定实验室,那些年从他的实验室检测出口的蜂产品占据了全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使中国蜂蜜五洲飘香的同时也使全国几百家企业受益,为各地带来了大量工作岗位。

是他,解决了中国肉鸡出口的“兽药残留卡脖子”问题;是他,为了世界第三大饮品茶饮料的安全,开发出茶叶中635种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是他,组织了26个国家和地区67个实验室的300多位专家参加3项AOAC协同研究,并建立了三项AOAC先进标准,填补了我国研究AOAC标准的空白......

以往的农药残留检测都需要有实物的标准物,实物标准物是存在有效期的,大概两三年就会失效。而由于农药种类众多,一个标准物几百到几千元,一百个标准物就要十万元,还经常需要重新购买,这对实验室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要检测四五百种农药残留,标准物买不起”,这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实际困难,也是庞国芳一直琢磨着要解决的问题。  

庞国芳为此研究建立了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的精确质量数据库和谱图库。并为1200多种农药的每一种,都建立了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电子识别标准,从而实现了以电子标准代替了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方法,同时实现了由靶向检测向非靶向检测的跨越式发展,大幅降低了行业实验成本。

“我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做学问。”当问及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时,庞国芳认真地说道。

矢志创新的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庞国芳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传统的单残留检测方法的不足。

“以前的技术大多是单残留检测方法,一种商品一次只能检测一两种农药残留,工作量非常大。”庞国芳说。

他查阅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限量近20年的所有文献发现,当时国际上对此类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的重点仍处在单一农药品种、单一农产品的残留分析方法上,多残留方法的研究很少。

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同时测定各种水果、蔬菜、粮谷等农产品的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方法呢?庞国芳琢磨着并最终决定要做这一科研领域第一个标新立异的人。

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庞国芳带领团队开发出既能广泛地适用于千差万别的农产品,又能适用于极性不同的农药多残留的同时测定。1998年,“同时测定农产品中多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方法”被批准为AOAC标准方法(AOAC Official Method 998.01)。庞国芳开创了中国学者主持研究AOAC标准的先河。 

勤奋、执着、永攀高峰的 “超人”

常巧英博士作为助手在庞院士身边学习和工作近20年,见证了庞国芳全年不休的投入工作,连散步期间、工作出差往返途中都在思考和安排工作,哪怕在车上也会收听“中国之声”来关注时事、科技和食品安全,随时将热点重点记下来,找思路、找方向。工作对庞国芳来说,是一种兴趣、爱好,是自发主动的开心的事,永不觉得苦和累。

2014年,一条新闻轰动分析化学界。庞国芳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哈维·威利奖的科学家。

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庞国芳常说:“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一脉相通,与国际接轨,创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天职。要敢于迎接挑战,解决国家急需、人民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

依靠着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理想信念,他在当初条件艰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也为食品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院士,庞国芳是靠着40年如一日的坚持,通过多个小项目积沙成塔的执着,如蜜蜂一样不停歇的辛劳,克服种种困难,才使团队自主研发的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技术、方法、标准服务食品质量安全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并应用于国内外。

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的“暖人”

“教学相长”是庞院士在带团队和培养学生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搞科研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庞国芳很注重与大家的探讨和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会开阔科研思路,丰富科研智慧,最终总能独辟蹊径解决疑难。每一次科研攻关都是大团队参与,包括同系统的十几家单位和其他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国外60多个实验室等,庞国芳为食品安全和检验检测领域培养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领军人才等大批科技人才,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如今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

“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庞院士的助手,从读研、考博、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直到现在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的博士后,常巧英在业界有着良好的人缘,并具体承担着联系国际国内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工作。常巧英说:“我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庞院士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他经常对我说,起点在什么位置不重要,关键是要能突破和挑战自己,敢试敢干,这样才能有进步和提高。每次考试和答辩前总会打来电话给我加油打气,连我第一次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他都会在百忙之中给我发来短信加油鼓劲儿。”

一个52年党龄的共产党人

不忘初心,科研报国。作为一位令人爱戴和敬仰的科研工作者,庞国芳与中国检科院前赴后继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将毕生心血用来浇铸祖国科技创新的丰碑,将智慧与力量奉献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庞国芳算一个。

同事和学生们说,庞国芳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未来的路。中国检科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将和庞国芳一起,在科研之路上一直走下去,创造出更多“从0到1”利国利民的科研成果。

“我们就像一个个提灯者,照亮了一块块黑暗。但更多的未知,还需要我们一步步、一点点,去照亮。只是,那探索之路,充满了艰辛,还有荣光。”

五四青年节之际,庞国芳有一些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体会想与青年科研工作者分享:

1)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一脉相通,与国际接轨相连,创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天职。要敢于迎接挑战,解决国家急需,人民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

2)  一个科技工作者,在战略上,要敢于闯风险,要敢于标新立异;在战术上,要精雕细刻,化险为夷,要把技术凝练到炉火纯青,这是科研制胜的法宝。

3)  科研成果需培育,技术开发需要积累,一切科研活动都要遵循认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一句话,要善于积沙成塔。

4)  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洞察能力,需要有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在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中,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人的认识也会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使原来的认识发生跃迁,创新思路就会产生。

5)  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节到位才能成功。

6)  一个人的脑子不够,要扩大;一个人的手臂不够,要加长,要组建团队,既要有国内团队,也要有国际团队。事业的成功,必定是团队精诚团结,合力攻关的结果。

7)  科技带头人或项目主持人要努力做到三项率先垂范,三项淋漓尽致。三项率先垂范:提出创新思路要率先垂范;拿出创新措施要率先垂范;解决技术难题要率先垂范。三项淋漓尽致:自己能力要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团队的人员潜能要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管理的设备潜能要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实验最困难时,带头人要在现场,要体现出解决困难的决心,要有攻克难关的智慧,凝心聚力,排除困难,把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8)  在科学研究中要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风、作风和道德品格,这是科研攻关、组建团队、凝心聚力的核心要素。

处处开花,检科院科研成果丰硕  

领先世界的技术和成果出现在中国检科院并不是偶然,庞国芳团队是中国检科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检科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十三五”以来,中国检科院紧紧围绕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及创新应用,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在食品安全、工业消费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幅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除了庞国芳团队建立了1200多种农药精确质量数据库和谱图库,自主研发了自动匹配农药残留智能筛查和定性鉴定软件,实现了千种农药高通量非靶向筛查的技术突破之外,中国检科院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都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建成了植物检疫学科体系及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转基因产品查验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了有害生物与转基因产品高通量、高精准、快速检测监测技术和大宗产品检疫处理技术,研发了系列装备和药剂,制修订了成体系技术标准,大幅提升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有效性。成果主要完成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检科院首席科学家朱水芳团队。 

率先提出“食品属性表征与品质分子识别”概念,改变了加工农产品和食品鉴伪、品种鉴定、产地鉴别标准缺乏、指标混乱的局面等,确立了农食产品真伪鉴别领域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快速、准确的鉴定溯源,可有效用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确证、食品农产品中污染源的追溯。开展的食品过敏原检测方法储备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成果主要完成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检科院首席专家陈颖团队。

在国际上率先系统揭示了食品中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规律,开创了基于质谱标志碎片的未知风险非靶标筛查技术,构建了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及生物性有害物代谢物的质谱筛查技术平台;开创了基于标志物筛选的过度加工食品判定技术,保障了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平台,研发了系列快检产品,在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应对中发挥了领军作用。成果主要完成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检科院首席专家张峰团队。

搭建了动物疫病有证标准样品研制平台,创制的假病毒制备载体,其包装容量、表达效率和纯度均领先国际同类技术,解决了高风险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缺乏生物安全质控品的技术难题;研发了非洲猪瘟、施马伦贝格病等动物疫病的现场初筛和实验室精准检测系列技术方法和试剂盒,构建了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模型及信息化风险分析系统。成果主要完成团队—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检科院首席专家林祥梅团队。 

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外来传染病监测生物样本资源库,并在标准验证、标样研制、无创样本病原基因检测和输入病例病原分子溯源等多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在重大突发疫情应对中,第一时间研制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诊断方法并获国家联防联控科技组推荐,形成技术标准应用,储备了境外新发突发病原体检测方法;研制“BIO-Capturer-5病毒气溶胶采集富集仪及病毒检测试剂”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集成研制了“生物有害因子全自动采集与极速生物监测一体化系统”(APDS)实现在线核酸检测,并部署应用于大兴国际机场、大型集会等需要生化安全监测的场所。成果主要完成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检科院首席专家胡孔新团队。 

国内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迅速,外资检测机构不断涌入,检验检测市场竞争激烈。在充分发挥好国家检验检测检疫领域公益性科研机构作用的同时,为保障科研能够更好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保障科研人员能够踏踏实实工作,中国检科院班子确立并坚持执行了“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中国检科院正在砥砺前行。


编辑:张圣斌
[来源:中国检科院]
检测机构入驻
相关资讯
会员动态
最新送检订单

软土固化剂 检测 工程供货需要第三份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

检测组织中双酚P的含量

测试烧结温度 陶瓷和铁氧体 测烧结温度范围 要CNAS报告

最新特色检测
近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