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特色检测 送检中心 检测机构 资讯 标准库 质量知声 人才频道 仪课通

油辣椒矿物油和谷氨酸钠超标?胡闹的测评会危害社会

腾讯较真平台 云无心 2017-03-13 点击 147 次

导读最近,“矿物油”这词很热闹。先是巧克力的世界第一品牌“被曝矿物油超标”,紧接着又是多款油辣椒产品被检出“矿物油超标”,还“含有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增味剂等”。基于这些“测”,所谓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它们进行了评级,指出它们会危害消费者健康。事实上,所谓的“矿物油和谷氨酸钠超标”,完全不靠谱。

  较真鉴定:所谓的“矿物油和谷氨酸钠超标”,完全不靠谱。

  1、该测评说的“矿物油超标”,根本就搞错了标准说的是什么,其所谓的“过量”也是危言耸听。

  2、该测评大谈“谷氨酸钠过量”的危害,纯属胡说八道,不管是中国、美国、世卫组织还是欧盟,味精都被归类为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并没有限定使用量。

  3、这种测评的思路,是在国标之外寻找“可能有健康风险”的指标,这种想法本来就有问题,会严重误导公众。

  查证者:云无心(食品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

  最近,“矿物油”这词很热闹。先是巧克力的世界第一品牌“被曝矿物油超标”,紧接着又是多款油辣椒产品被检出“矿物油超标”,还“含有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增味剂等”。基于这些“测”,所谓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它们进行了评级,指出它们会危害消费者健康。

  虽然关于这些测评的报道中也请了“砖家”来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但随后食品界知名的专家如钟凯、阮光锋都对矿物油进行了深入的科普,指出了这些“砖家”的解读纯属曲解事实。这里不再重复,而是对这个测评本身进行大脸吐槽。

  矿物油“超标”?连那个“标”是什么都没搞懂

  该测评检测出的矿物油含量是每公斤几毫克。它们引用了一个“4毫克/公斤”的所谓“欧盟标准”,来判定这些食物中的矿物油“大幅超标”。但是,那个“4毫克/公斤”的标准是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是指“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从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的矿物油的量”。这是对食品接触材料的一种品质要求,跟食品中的矿物油含量完全是两码事。

  报道所请的专家宣称“食入被掺入矿物油过量的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却很大,如长期超量的摄入可以引起全身乏力、恶心、头痛等症状,还会引起包括神经衰弱在内的一些神经性的疾病,过量时甚至会出现中毒性的症状”。这段话强调了“长期超量的摄入”会危害健康,逻辑上确实没有错误。但是,多少才是“过量”呢?

  食品级矿物油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用于食品生产中。不仅是中国、美国以及世卫组织,该评测机构认为“食品安全标准高”的欧盟同样允许。基于毒理学研究数据,世卫组织制定的矿物油摄入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20毫克”,标准更严格一些的欧盟则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2毫克”。这个标准的意思,是每天都摄入这么多,连续几十年也不会危害健康。

  我们就采用欧盟的严格标准来讨论。每公斤体重12毫克,一个60公斤的人就是720毫克。就算这些油辣椒、巧克力中的矿物油比所检测到的还要高,比如10毫克/公斤,每天吃72公斤连续吃上几十年,也还是不会危害健康。

  你倒是吃油辣椒、吃巧克力,吃到“超量摄入矿物油”给大家看看!

  像这种几乎没有机会“过量摄入”的物质,也就没有必要制定在食物中的含量标准。这并非法规制定的“滞后”,而是“没有必要”。中国如此,美国如此,欧盟也如此。

  谷氨酸钠过量?同样是胡说八道

  该测评还检测到了谷氨酸钠,解读为“如果谷氨酸钠食用过多,其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出现眩晕、头晕、肌肉痉挛等一系列症状,部分体制比较敏感的人甚至会觉得骨头酸痛、肌肉无力。谷氨酸钠尤其是对婴幼儿和哺乳期的妇女影响最大,这两个人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一段,更是胡说八道。

  谷氨酸钠是食物中“鲜味”的来源,在许多食品中天然存在,比如酱油、鸡汤、肉汤、海带汤、蘑菇、土豆等等。酱油和豆豉是大豆发酵产生的。大豆蛋白中有大量谷氨酸,在发酵中被释放出来,成为游离的古三酸盐,也就产生了鲜味。味精的成分也就是谷氨酸钠,是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跟自然产生的并没有区别。

  如果豆豉和酱油中没有谷氨酸钠,那就不可能是豆豉和酱油。

  虽然社会上有关于“味精有害”的种种传说,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不管是中国、美国、世卫组织还是欧盟,味精都被归类为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并没有限定使用量。没有限量,也就无所谓“食用过多”。不过,味精作为调味料是有“自限性“的——不信,你往一碗汤里加一勺味精,看看还是否喝得下去?

  比这个测评更不靠谱的,是整个测评思路

  这个所谓的“第三方独立测评”,类似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贯如此。因为,他们的测评思路就是错误的。

  他们自己也说了,这些送检的产品符合所有的国家标准。而他们选取的检测项目,是不在国标之中但“他们认为”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的。这一理念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操作起来问题很多。

  其实,项目不在标准之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该物质的安全性评估缺乏科学数据,由此来判定“安全”“有害”并不靠谱;另一种是食品中的含量根本到不了“过量”“有害”的地步,所以没有必要制定标准。

  食品中的矿物油和味精,是属于后者。用它来评判一种食品的优劣,就相当于企业招人,本来关键标准是工作能力和薪酬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但你却要用身高体重去做为评判标准,还美其名曰“高于正常的标准”。

  食品中没有标准的物质很多,有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也有生产过程的必要操作引入的残留。在目前如此先进的检测手段之下,只要想去检测,就总是能够找到“具有潜在风险”的目标。比如饮用水中的杀菌副产物,现在知道的就有几十近百种,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有足够的数据来制定控制标准。而它们,多多少少也总能找到“大量摄入可能导致XX”的文献,也就都可能成为这种检测理念的目标。

  因为不在标准之中,生产时也就不会去监控。它们的含量高低,也就有很大的偶然性。基于这些事实,也就完全可以去“黑”或者“挺”任何一个品牌。比如:针对要“黑”的品牌和要“挺”的品牌,选取一些样品,在各种可能的残留或者副产物中挑选指标来检测;经过足够多的检测,几乎肯定能够找到某些成分,在要“黑”的品牌中含量高而在要“挺”的品牌中含量低;然后,查找这些成分曾经有过的毒理或者其他实验,总能找出它们“可能导致XX危害”,在基于“虽然没有标准,但我们要建立更高标准”的思路,就可以根据其含量对产品进行评级——结果,要“黑”的自然逃不脱黑榜,要“挺”的也必然昂首进入红榜。

  这样的测评,对于广大公众和缺乏足够专业素养的媒体,杀伤力都是巨大的。当一种测评可以随心所欲的“黑”或者“挺”任何一个品牌的时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


编辑:郭伟华
[来源:腾讯较真平台 云无心]
检测机构入驻
相关资讯
会员动态
最新送检订单

需要锂电池的相关检测

伺服压力机,对参数、精度、技术条件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

瓶子异常毒性检查项目可以做吗?

最新特色检测
近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