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特色检测 送检中心 检测机构 资讯 标准库 质量知声 人才频道 仪课通

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2-01-26 点击 230 次

导读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例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0例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为方便阅读,现整理成上下两期。本期25例优秀案例如下:

1. 严把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质量关,助力复兴号开上“世界屋脊”

国家铁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依托轨道交通全领域检验检测平台,构建从零部件到整车、从固定设施到移动设备全覆盖的铁路技术装备检验检测体系,通过动车组产品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整车型式试验、运用考核、解体检查等系列化质检手段,为各类高铁动车组从正式上线到稳定运行提供全领域专业技术服务和质量保障。针对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高海拔、西部地区、长大隧道等各类复杂运行环境,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结合高原产品特点,量身定制试验方案、试验工装、陪试设备等,严把产品质量关,为拉林铁路顺利开通和复兴号上线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2. 构建全产业链检验检测平台,加快推进工业芯片国产化

为解决我国工业芯片专用标准和检测平台缺失,严重阻碍国产化进程的难题,北京芯可鉴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0亿元,建成我国唯一工业芯片质量技术研究的实验室。建立“工业芯片联盟”,向300余家机构提供专业检测平台,共建标准,解决技术难题超过4万例,形成企业内部432项标准。发布40余项工业芯片标准,通过产品检测、问题分析,不断推动国产芯片质量升级。经筛选的40亿颗电力芯片应用覆盖全国,出口68个国家,经历严酷环境考验,十年运行失效率小于百万分之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创新技术管理,支撑5G发展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紧紧围绕我国5G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国际标准尚未完善、设备指标和测试方法未完全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与国内5G设备制造企业紧密协作,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为我国政府的5G频谱划分和指配、技术指标出台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多年射频测试与系统集成经验,在技术上积极创新,以多家国产5G综合测试仪为核心,完成5G射频测试自动化环境的搭建工作,测试时间缩短三分之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无线电设备型号核准测试技术手段,保证了5G通信设备对频谱资源的科学、有序、高效利用,保障5G通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 创新“企业+行业”技术研发模式,助力车用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优势,凝聚行业内优势资源,通过合作研发和自主设计开发等方式,成功开发多套新型试验检测设备,提高了我国试验检测设备技术水平。其中,电池系统气密性定点定量测试设备,检测限比传统浸水法高出3个数量级;电池热失控泄压阀开启压力装置,可以实时测量电池泄压阀开启压力以及整个热失控过程泄压口喷射气体的压力,填补了相关检测设备和技术的空白。

5. 突破关键检测技术,助力大型客机“血管”畅通

大型客机项目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全球多家供应商为其提供系统及零部件等产品。为确保C919使用的标准件产品性能与设计参数一致性,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国家标准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在C919液压系统管路选型工作过程中,承担了标准件体系研究、选型研究、连接技术等科研试验和国内外产品鉴定试验等多项任务,对相关国外供应商产品进行全面的性能比对鉴定试验。通过提供标准技术研究及鉴定检测服务,提升了国内民机标准件产业的质量技术水平,突破了民机标准件产业链中检测技术瓶颈,为大型客机全球采购产品质量把关,为后续实现民机标准件自主保障打下基础。

6. 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助力超高清视频产业高速发展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数字音视频及多媒体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紧跟时代脚步,建立超高清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牵头研制我国超高清视频领域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累计完成数十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通过检测、标准联动,达到检测支撑标准制定、标准规范产品质量、企业推动行业发展的目标,显著提升超高清终端质量,推动实现超高清视频产业高速发展。2020年,超高清视频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超高清视频核心环节直接销售收入超过8100亿元。

7. 联合制定智能家电检测评价标准,规范智能家电市场发展

针对智能家电产品存在“夸大”宣传、研发方向“跑偏”、消费者缺乏选购依据等行业痛点,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联合行业企业、高校、检测机构,结合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各类产品功能需求,建立“功能+效用+技术”模型,从“安全、可靠、性能、易用、节能”等5个方面,共同研究开发了20余项智能家电产品的智能水平评价团体标准和技术规范,为智能家电提供可执行的标准检测依据,规范智能家电市场,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其中,《智能家居设备无线连接水平评价技术规范》《智能门锁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家电节能技术规范》等多项标准获工信部百项团标应用示范项目奖。

8. 创新智能终端检验检测体系,支撑互联网信息安全治理

中国泰尔实验室通过研发导向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创新、技术标准创新、检测对象创新,快速建立针对智能终端APP的检验检测体系。通过独特的APP检验检测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支撑政府构建APP治理体系。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互联网企业开屏弹窗信息投诉量环比下降50%;用户使用量排名前100的APP应用中,开屏信息关闭按钮“找不到、关不了”的问题发现率由69%下降至1%;误导用户点击跳转第三方页面问题发现率由90%下降至12%,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 紧急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助力香港防疫抗疫

2020年以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公司积极履行驻港央企责任担当,从零开始紧急投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力协助香港特区政府防疫抗疫,成为驻港央企、国企中唯一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粤港澳三地互认资质的检测机构,得到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的高度肯定以及香港社会广泛好评。针对国际冷链物流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超前研判,勇于创新,为国际输港冷链物流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保障两地经贸发展和人民健康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10. 开发“三位一体”综合服务评价平台,支持新型显示行业快速发展

为支持国内新型显示行业快速发展,解决上游高端电子玻璃制造瓶颈问题,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研究电子玻璃及智能器件产品相关测试方法,建立检验评价—标准制修订—仪器开发“三位一体”式综合服务评价平台,填补国内在显示用基板玻璃、触控盖板玻璃、导电玻璃及智能玻璃等高端电子玻璃一体化综合检测和评价服务方面的空白,解决新型显示锂铝硅盖板玻璃应力性能精确测量、超薄玻璃性能测试评价的适应性以及5G应用盖板、背板玻璃的介电性能评价等难题,满足我国电子玻璃行业测试评价急需,为推动我国高端电子玻璃、智能玻璃及显示产业的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11. 多阶段测试联动,保障冬奥会运输车辆安全

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受北京奥组委委托,对冬奥会选用车辆进行全面系统地低温性能及复杂应用场景下的性能测试。结合冬奥运赛场周边环境及历史温度进行山路雪地路面模拟测试,研究制定低温冷起动、低温下车内升温性能、低温续驶里程、低温湿滑爬坡性能、低温湿滑驻坡性能、低温湿滑转弯性能测试方法,形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交通保障车辆选型测试方案。有效支撑冬奥组委部分车辆的选型确定工作,确保首次选用的氢燃料汽车车型能够满足2022年北京冬奥会交通运输保障需求,对中国乃至世界大规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2. 聚焦汽车工况“卡脖子”技术,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我国汽车检测领域自主工况缺失这一“卡脖子”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国内整车及主要发动机企业、检测机构行业学协会、高校及研究机构组建“中国工况”项目组,历经3年对全国41个代表性城市的5048辆车进行大规模驾驶数据实时采集,累计采集5539万公里的车辆行驶数据以及21亿条对应城市的GIS低频交通动态大数据,建立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工况开发数据库。首次建立包括乘用车工况、轻型商用车工况及各类重型商用车工况等8条工况曲线的汽车行驶工况体系,填补了我国自主行驶工况缺失的空白,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中国工况建立汽车能耗标准体系,截止2021年6月份,累计完成5项国际标准提案;发布中国工况相关国家标准9项、报批7项、修订6项。

13. 自主研制测试系统,保障北斗系统及应用安全

国家通信导航与北斗卫星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设计研制国内第一套北斗一号用户设备入网测试系统,以及后续的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导航产品测试系统;自主开发国内首套农机自动化驾驶测试系统、无人机导航定位与轨迹数字化测量系统、北斗车载终端测试系统、智能驾驶辅助设备测试系统,为北斗系统及应用安全提供服务保障。牵头起草《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能力要求(试行)》《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测机构RDSS能力认定规范》等7项基础性技术文件,填补了北斗检测认证文件制度体系中实验室能力建设环节的空白,为相关北斗检测机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共参与起草各类北斗产品标准、方法标准26项,制定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认证实施规则8项。

14. 科技铸监管利剑 ,创新保食品安全

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围绕破解检验方法缺失、标准缺失等监管难题,积极开展未知物筛查技术、真假鉴别技术等重点难点领域的研究,持续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关键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升级。近三年,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8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完成各级政府抽检监测任务6万余批次,出具检验检测数据100余万个。加强科技攻关,全力推动食源性兴奋剂检测技术京津冀“三地”共享,实现对冬奥会全部49项食源性兴奋剂检测项目的能力全覆盖。

15. 质量检测创新路 ,大漠戈壁变通途

2020年5月,山西路桥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质量检测中心在承担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一期全长33.5公里合同段的检测任务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努力克服沙漠地区无水、无电、无信号、高温、自然条件恶劣等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试验检测任务。围绕沙漠风积沙的水量、容重、颗粒级配、液限和塑限值、击实程度、回弹模量、承载比(CBR)、易溶盐和弯沉值等进行大量试验研究,最终获得风积沙的物理力学性质,并研制出提高风积沙抗压能力的装置,节省工程成本,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16. 建设NQI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检验检测中心建设运行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为一体,同时涵盖市场监管大数据查询、检验检测技术公益培训、实验室管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缺陷消费品召回以及质量惠民惠企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内容的NQI线上服务平台——“包检道”,主要面向重点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实现检验检测供需双方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和信息共享,努力推动“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转变。目前,“包检道”平台注册用户达到2400家,签约机构28家,累计为企业检定校准各类计量器具74万台件,其中免费检测约40万台件;受理质量惠民服务19700人次,为企业提供各类质量技术服务和咨询5840件(次),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12350条(次),积极实现检验检测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的转变。2021年,“包检道”平台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和督查激励。

17. 打造“中国产中国检”模式,对标国际支持东北特色农产品出口

大连海关技术中心通过国际合作投标方式将以往分散在美国、日本和泰国的输韩大米检测业务承揽回国,形成了“中国产、中国检”的输韩大米出口新局面。通过对标国际获得贸易相关国家官方授权和检测结果互认的方式,为东北特色农产品出口营造“国内检、国外认”的通关便利。2016年以来,共完成输韩大米、糙米和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检测200余批次,货值约3.2亿元人民币。作为韩国官方授权的海外公认检测机构,获韩方授权的检查能力从最初的221项,增长至目前检测项目覆盖全部575种农药残留检测,并均已通过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采用标准除国标外还包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地区标准,并且每年对输出国要求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及时开发新项目实现动态全覆盖。

18. 构建海上风电用电缆检测服务平台,引领新能源检测技术发展

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020年超过500万千瓦,解决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建立标准体系和配套产业国产化迫在眉睫。作为线缆行业的国家队,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在国际上首次主导制定220kV交流海底电缆、500kV直流海底电缆、35kV耐扭软电缆等系列标准,建立系统的检测服务平台,解决了海上风电用耐扭曲软电缆和海底电缆系统的综合性能的检测评估难题,打破该类产品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助力实现产品的国产化,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为海上风电项目工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平台已应用在国内各大海上风电项目以及类似工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逾26亿元人民币。

19. 突破感知系统检测技术瓶颈,保障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安全

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瞄准汽车“新四化”趋势,围绕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智慧出行全生态价值链,创新开发基于中国交通特征的驾驶场景和行驶工况下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感知系统检测方法,有效服务一汽、上汽、吉利、博世、东软等20余家知名整车、部件及系统软件头部企业集团,解决了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标定方法依据的技术难点,成为权威的产品认证和评价规则的技术支撑,发挥了破局检验检测技术瓶颈、助力产业产品创新升级、护航社会交通公共安全的积极作用。

20. 创建检测评定体系,助力机器人产业质量提升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的运营实体,牵头成立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建立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规范了机器人检测认证产品类别,使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更加具体,在中央部委与各地政府产业政策、国家重大专项、招投标、金融信贷、用户采购等方面得到广泛采信,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巡检安防、环境提升、物流配送、医疗康复、餐饮加工、信息传播、教育娱乐等应用场景,促进国产机器人出口至欧洲、北美、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有效提升了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1. 突破关键技术 ,助力“换芯”工程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产高端SoC测试系统”研制,专攻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国产化,突破国产测试设备、测试工具、测试软硬件等研发难关,填补了国内高端SoC测试设备的空白。着力打造集成电路测试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12英寸先进工艺晶圆月测试产能超过50000片,先进封装成品月测试产能超过10000万颗,服务超过300多家国内外产业链用户,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流程本土化测试技术服务,推动“中国芯”发展和自主创新。2021年荣获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颁发的“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杰出贡献奖”奖项。

22. 致力检测技术创新,助力轨道交通产业升级

上海轨道交通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基于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重点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安全评估工作,对车体结构及运营情况进行缺陷分析,发现车辆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推动车辆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改进与创新。不断钻研轨道交通行业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以检验检测技术创新促进轨道交通产业质量提升。应用远场涡流原理,针对轨道交通车辆结构(车体和转向架)和桥梁钢结构,开发远场涡流无损检测设备并形成检测规范,为发现母材和焊接结构的深层缺陷提供技术支撑,在上海、广州、北京地铁试用效果良好。开发集数据采集、边缘计算、数据传输和服役状态评估的在线检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应用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满足轨道交通车辆服役评估和寿命评估的需要。

23. 打造“标准化+”检验检测服务模式,促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家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的纺织品检验检测专业机构,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归口管理ISO国际标准50项,主导完成ISO国际标准修订2项,推动完成由我国主导制修订的标准18项。依托专业化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和一流的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平台,以“标准化+”检验检测服务为抓手,与行业龙头企业互促共进,为产业创新发展添能蓄势。2015年以来,助力“世界500强”盛虹控股集团主导完成ISO国际标准制订1项;协助江苏阳光集团公司等纺织企业主导制修订ISO国际标准2项;助力罗莱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承担SAC/TC302/SC1秘书处工作;服务江苏省中小企业通过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走“专精新特”的特色发展道路,促推江苏省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24. 构建碳排放监测技术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实验室以发电行业碳排放连续监测为切入点,超前谋划搭建电力行业首个碳排放在线检测实验平台,研发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攻克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难以应用于碳交易市场的难题,创造性提出“以碳排放量为依据的流速准确度分级指标控制”技术要求和流速高准确度校准技术,系统解决发电行业碳排放监测应用场景复杂、缺乏技术标准的主要问题,将连续监测碳排放数据准确度提升至5%以内,可降低火电碳排放上千万吨。为火电厂碳排放连续监测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推动碳排放检验检测领域技术发展及碳排放监测设备研发与应用。

25. 创新开展检测新技术应用,保障石化重大工程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我国石化领域重大战略工程,项目总投资1700多亿元,是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民营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该项目涉及大量高参数、高压力、材质复杂的压力管道安装,管道长度达6000多公里,涉及管道焊口约200多万道,需要对大量管道焊口进行无损检测。由于工程进度、检测难度等因素制约,传统的射线检测等方法已无法满足如此大型项目的实际检验需求。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首次把相控阵超声检验技术广泛应用于该项目,检测效率提高3至10倍,成本降低约30%,折合检测费用平均每道焊口降低成本约200元,累计节约检测成本约1000万元。按投产后每日产值2亿元估算,早日建成投产可多创造出约30至40亿元的经济效益。浙江省特科院因此被授予“2020年度浙江省市场监管安全保障突出集体”。

编辑:张圣斌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检测机构入驻
相关资讯
会员动态
最新送检订单

咨询消毒液检测费用

需要做4类阀门的型式试验,联系相关情况

成分检测,农残,重金属

最新特色检测
近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