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第三届中国食品微生物标准与技术应用大会现场,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作大会报告,共话食品安全以及微生物检测技术。大会第二天,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我要测网作为大会支持媒体继续进行跟踪报道。
大会现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王伟
报告题目:我国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的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国家标准体系得到初步改善。王伟介绍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概况;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修订状况和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展望。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杨小蓉
报告题目:常见分子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检验检测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和关键环节,快速准确灵敏,通量高,特异性强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运用越来越频繁。杨小蓉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的运用以及运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并举例常见分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运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
报告题目: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
新冠肺炎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不属于食源性疾病,因此也不会通过食品传播,但在疫情发生地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同时接触被污染食品的搬运工人也有被感染的可能性。新冠肺炎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进口食品、特别是冷冻海鲜和肉类。因此食品经营者应该遵循WHO和中国政府发布的相关指南和规范,保护从业人员健康,遵守卫生操作规范,避免病毒交叉污染。政府监督措施应当基于科学。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食品中新冠肺炎病毒对消费者的负面心里影响大于可能的健康危害,需要可持续、有效的风险交流。
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刘英杰
报告题目:二代测序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二代测序技术近年来在微生物监测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在临床上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进行病原体的鉴别、溯源等。在工业制药、食品安全等领域,二代测序也逐步被接受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通过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分析可以得到菌株在核酸水平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进行分型工作和溯源工作,以明确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随后刘英杰介绍了二代测序技术原理和在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
四川若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首席技术官 刘凡
报告题目:微生物培养实时监控及形态学识别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以活体微生物为靶标的检测,活菌在受污染样品中分布不均匀,且动态变化,其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特征决定了初见和复检结果不具备可比性,也就决定了微生物检验单不复检性。但微生物检验只提供检验结果,缺乏检验过程的数据,检验流程数据不完善。与此同时,食品微生物检验中70%-80%的工作均由检验人员完成,微生物自动化程度不高。刘凡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培养过程监控;菌落计数过程监控和菌种识别形态学分析。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卢行安
报告题目:微生物实验室认可常见问题和误区之我见
目前CNAS认可的国内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近千家,汇总实验室认可过程中常见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根据卢行安多年评审经验和评审发现,一些认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误区造成的,并列出可能引起误区的相关证据,供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认可评审员参考。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崔生辉
报告题目:GB31607 散装即时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国家标准解读
崔生辉介绍了GB31607 散装即时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目的及具体内容,对比分析我国和其他国家致病菌限量标准差异,分析我国致病菌限量的发展趋势。
纽勤欧洲业务开拓副总(微生物)Frederic Martinez
报告题目:纽勤基于ISO 16140-2开展食品中肠杆菌科定量检测的替代方法验证实例分享
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是食品安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是欧洲食品微生物标准法规(EC2073/2005)中的重要指示菌。但这些方法与参考方法的等效性需要得到验证。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ISO-16410-2《食品链微生物学-方法验证-第2部分:替代(专有)方法与参考方法的验证规范》规定了食品链微生物学的替代方法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规范。介绍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概况;ISO-16410-2中关于定量微生物检测替代方法的要求以及纽勤与ISO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李薇薇
报告题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风险识别和预防控制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低温等环境仍然生长繁殖。人主要通摄入被污染的食物致病,虽然发病率低,但住院率和死亡率高。因此加强疾病监测、调查危险因素,开展健康宣教,将有利于降低疾病发生,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我国针对李斯特菌开展监测,建立标准化溯源体系,为李斯特菌病的溯源和预防控制提供保障。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廖兴广
报告题目:MALDI-TOF-MS技术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发展
蛋白质质谱技术鉴别微生物始于上世纪40年代。随着对该技术研究的逐步深入,GC/MS和LC/MS的应用更加趋于成熟。日本学者田中耕一发明了适合生物大分子的质谱技术,以软电离法产生完整的分子量信息,使质谱能够测定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核酸等,对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MALDI-TOF技术的成熟完善,并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鉴定领域。廖兴广在报告中介绍了MALDI-TOF的主要技术和鉴定原理以及拓展应用。
北京中科助腾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学部技术总监 崔箐坡
报告题目:我国基于全基因组学的分子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已成为破译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信息最有效的办法。此外,其高解析度的分辨率甚至可以在亚种水平上比较细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因此WGS正在全球范围内多个领域(人类、兽医、食品和环境)用来调查疾病爆发、溯源归因分析以及提高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等。为了从全基因组测序产生的大量复杂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研究人员开发了大量生物信息学工具,允许用户分析和解释去基因组测序数据,从简单的特征基因比对到复杂的系统发育研究,但是庞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或软件也提高了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门槛。崔箐坡介绍了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及分子溯源技术国内外进展。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马群飞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应用现状
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后,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有可比性、准确性、统一性和权威性,所得结果才能作为科学评价的依据。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相关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修订时虽然尽可能接轨国际标准,但是限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检验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加上检验机构和部分标准定制者对标准理解和应用经常出现偏差,在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出现疏漏影响标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理解和应用现行标准,对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马群飞对GB 4789系列标准的实际应用,以及日常报告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说明,如GB/T 4789.8-2008以及之后的各种修订版本,较之前相比,最大差别需要识别并挑取EMB平板上典型菌落1-2个进行确证。对人员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典型菌落,则挑取可疑菌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