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药业董事长李杰表示,公司已和当地一家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乳剂型特医食品。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启迪古汉集团技术总监伍新滨,也公开对特医食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特医食品,正在看有没有合适的特医食品企业可以收购。”
似乎一时间,特医食品成了很多制药企业的香饽饽。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在医院市场不占药占比,其中蕴涵巨大的市场机会,相关政策体系的变化也备受食药两业内人士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过注册的5款特医食品配方均为特殊婴配食品,在特医食品领域,包括各大乳企在内具有研发实力的食品企业同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药品企业已向特医食品领域发力,食品企业跟不跟?
政策推动 特医食品潜力惊人亟待爆发
目前,全球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市场规模大约为640亿元。其中,欧美市场规模为450亿元,日韩市场规模为185亿元。而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市场规模仅为6亿元,消费规模仅占全球市场的1%,远未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规模以上的医院住院病人得到特医食品的营养支持明显不足,非住院病人和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的疾病状态人群缺乏营养支持的现象更为突出。”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医食品种类仍然缺乏、应用明显不足。
市场的蓝海吸引了不少企业跃跃欲试。2017年底,石药集团新诺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拟在创业板上市。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将投入4.6亿元拟用于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生产项目建设。
2017年11月,吉林恒金药业集团投资1.5亿元在湖北建立中医药及特医食品加工生产项目。表示将借助吉林恒金药业的现有产业基础,以大健康、大医疗产业为突破口,力争在三年内进入国内资本市场。
就在众多药企蠢蠢欲动的同时,尚属于市场刚刚起步的特医食品也存在“陷阱”。尽管其销售终端铺设在医院,但毕竟是非药品,这导致医生很难开具相应处方,患者很难在医院门诊进行购买。
不过,食谈君了解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成立负责特医食品注册的部门。有分析人士指出,特医食品是2018年国家重点推动的大健康品项,其兼具药品的科学严谨性和营养食品的市场扩张性,且与OTC共享营销资源,药企具有开发特医食品的专业优势,关键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将至关重要。
医院控费 传统企业争食千亿市场
随着医院控费力度的加强,特医食品似乎将成为药企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2017年底,公立医院控费将席卷全国。此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通知》明确指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源头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公立医院控费将进入常态化,要把医改的要求和指标分解到整个年度,逐月落实,随时调整,不能搞年底突击式“控费”,个别地方把控费指标平均分配到各个医院的做法,有简单化之嫌。
公立医院的持续控费,无疑让药企产生另谋出路的打算。健识君从上市药企可披露的信息了解到,不少药企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中已经有了广泛和多元的斩获。
据庶正康讯统计,药企的“蓝帽子”数量排行榜前十位依次为:北京同仁堂、海王生物、哈药集团、上海集团、康美药业、辉瑞、江中制药与健康元(并列第七)、天药药业、修正药业、康恩贝和东阿阿胶(并列第十),其中北京同仁堂的“蓝帽子”数量达到131个,排名第十位的康恩贝和东阿阿胶的“蓝帽子”数量也达到了26个。
业内普遍认为,药企跨入保健食品行业是大势所趋。从内因来看,在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药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品研发费用不断提高,获得一个药品的批文大概需要8~10年的时间,整个研发费用不低于2亿元。而就外因而言,保健食品市场增长速度快,目前市场份额分散,投资和整合存在巨大空间。
尽管药企对特医食品行业的投资热情很高,但毕竟尚属于起步阶段。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建议,进入特医食品行业需要找到相对资深的合作伙伴,与新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要善于协作共同进化才能取胜。此外,药企必须要靠科学研究补上保健食品科学依据不足这块短板,而这方面,制药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