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是质量提升的重要的一环,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面,伴随着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质量提升再次成为焦点。国家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认证认可是质量提升的重要的一环。对工商业界而言,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对于消费者而言,它是了解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标识;对监管部门而言,它是质量监督的辅助工具。作为国际通商枢纽,在香港,认证认可促进贸易畅通便利的作用也备受关注。国家认监委是中国国务院决定组建并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认监委负责人。
很多都听过ISO9001,在买内地食品时也会看看有没有QS标识。但认证认可到底是做什么的?普通市民可能并不十分清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认监委:认证认可是由第三方对产品、服务、组织、人员等进行复核性评价并提供公示性证明的现代管理工具,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国际上普遍将以认证认可为核心内容的合格评定(还包括检验检测),与标准、计量一起,共同构成国家的三大质量技术基础。同时,合格评定与标准、技术法规一起,又是WTO/TBT协定的三大技术性贸易措施。
国已成为认证认可大国。中国认证认可体系不仅在标准、实施规则、管理程序上与国际同行高度一致,而且在体系完备程度、监管严密程度、国际互认程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2016年底,中国内地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78万余张,获证组织约60万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企业所获ISO9001证书占全球总量的约三分之一。
从香港业界最关心的国际互认来看,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参加23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3份检测、认证、认可等领域多边互认协议,并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10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这些多双边互认成果包括食品企业HACCP认证、良好农产品规范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工业产品CCC认证等等。
中国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去年,中国在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合格评定体系(IECQ)主导建立了LED国际认证制度。中国专家相继担任国际认可论坛主席、国际人员认证协会主席、国际电工委员会四大合格评定互认体系副主席等职务。可以说,中国已由规则的适应者逐步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并在局部领域开展领跑。
认证认可是如何在中国的质量提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的?
认监委:在中国正在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围绕提高供给质量这个主攻方向、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个中心任务,认证认可能够在市场中担负传导机制的作用,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提高供给质量,提振消费信心。具体体现为:
第一,认证认可是社会通用的现代质量管理手段,有效增强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通过认证认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市场传导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参与质量共治,对于提高微观层面的产品、服务、工程质量乃至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质量,都发挥着有效作用。国家认监委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开展的中国企业ISO9001认证有效性调查表明,我国获证企业的质量满意度高达98%;据广东省一项调查,获得认证的企业与未获证企业相比,工业产品利润率高出13%。
第二,认证认可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有效促进供需对接和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市场效率。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中国供给体系和消费结构呈现较为典型的二元化结构,一方面不乏优质高端的产品,另一方面市场上充斥大量质量不高甚至假冒伪劣的产品。长此以往,导致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信心不足,才会出现之前到香港抢购奶粉的现象。通过认证认可的途径,一方面可以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状况等真实信息,引导理性消费,提振消费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向企业传递质量评价、消费偏好等市场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优化,扩大有效供给。
第三,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贸易便利化工具,有效减少技术风险和市场壁垒,降低企业成本。认证认可是WTO各成员方共同遵循的简化市场准入程序、减少不合理壁垒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刚刚生效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规定,对经认证的贸易商降低单证要求和查验比例。中国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多边互认体系后,机电产品出口成本平均降低20%。中国与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食品安全倡议等国际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等领域签订多双边互认协议,达成了一系列简化口岸通关措施、避免重复检测认证等便利化安排,有效深化了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关系。
第四,认证认可是产业进步的技术支撑手段,有效实施技术评价和市场引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将认证认可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抓手,如欧盟的“碳政策”和新加坡“水效标签计划”等等。中国也不乏成功范例,比如在“十二五”时期,国家认监委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实施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将获得认证作为优先采购条件,累计节约标准煤1.83亿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认证认可方面今年会有哪些新规定、新举措?
认监委:国家认监委正在按照国务院和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着手开展一批先导性质量提升行动,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质量基础作用,严守“安全底线”、拉升“质量高线”、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守底线”,就是切实发挥强制性产品认证(也就是CCC认证)、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制度的准入把关作用,坚决守住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目前,CCC认证已覆盖20大类158种产品,大部分是关系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如家电、手机、汽车、玩具、建材产品等等。CCC目录内产品抽查合格率已达到90.3%,比十年前高出十来个百分点,玩具产品合格率更是由40%提高到96.9%。下一步,还将完善认证模式,强化证后监管,提升质量安全保障作用。
“拉高线”,就是开发高端品质认证,增加高端质量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具体来说,要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加快推动有机产品和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行机器人、轨道交通、物联网产品等认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服务业提质升级,在养老、教育、卫生、保健、物流、金融等领域,加快推进服务认证,培育服务业优质品牌;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地方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开展浙江制造、深圳标准、上海品质等区域质量认证,打造区域化的质量高地。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升级质量管理体系。今年有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已经升级换版,新版标准更加强调组织绩效、风险管理、创新作用,更加适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借助换版之机,国家认监委将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会同有关部门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推行追溯管理、可持续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提升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谈判当中,认证认可发挥了哪些作用?
认监委:认证认可的显著特征是国际化程度高,世界各国都能够通过认证认可的手段,用相互等效的标准和规则实施合格评定,并通过多双边互认安排实现证书结果的相互承认,从而避免贸易壁垒,做到“一次评定,一张证书,世界通行”。
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合作重点。认证认可,正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建设的互联互通桥梁。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已经与中国正式建立合作机制的有10个,建立合作渠道的有20个。国家认监委相继与新西兰、捷克等沿线国家官方机构签订了食品农产品、工业产品等双边合作安排;在自贸区框架下,也与新西兰、韩国、瑞士、东盟等经济体签订了合作互认安排或建立了合作机制。
为了更好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认监委正在实施三年滚动计划,优先启动一批认证认可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比如去年国家认监委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同启动的认证认可支持中国高铁走出去计划等。同时我们也在开展“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制度的国别比对研究,实施沿线国家认证认可合作官员研修项目等等。认证认可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设互联互通的桥梁,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将为认证认可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鼓励香港机构在内地发展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
香港相关机构是否有参与内地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机会?
认监委:香港和内地在认证认可方面一直有不少互动:不但电子、玩具等产业检验检测认证高度互动,而且内地供香港的蔬菜食品也都来自经备案认证的农场或食品加工厂。在2010年签署《CEPA补充协议七》、以及2015年签署《CEPA服务贸易协议》后,两地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内地也给予香港检验检测认证业界更多的政策便利。比如在自愿性认证领域和强制性认证领域分领域、分区域陆续对港开放等,进一步推动了香港和内地的检测认证机构间合作,支持了香港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有6家香港检测机构通过CEPA框架与内地认证机构开展合作。
而香港发达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也有许多可供内地借鉴的经验。比如,香港特区政府将检验检测认证列为六大重点发展的优先产业之列。而香港贸易、航运、保险等产业亦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入驻。
随着内地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将日益拓展,也为深化内地与香港相关合作提供了便利。国家认监委一贯重视内地与香港在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的合作,积极落实《CEPA服务贸易协议》,推动粤港澳检测认证互认;鼓励香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参与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内地发展,参与国际合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