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
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
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
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
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
——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
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
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
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
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
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
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
——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
——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
——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
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