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官宣: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了继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这绝对是继国家中心城市获批之后西安及本地区最大利好了。
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个“双中心”城市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对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非凡。
当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参与发展竞争的基本单元,城市的科创实力成为一大关注焦点。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级科技平台的创建,是城市走向世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布局。
此前,国家已批复了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4个“双中心”城市/地区和成渝、武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此外,西安、杭州、长沙等多城在其科创“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建设国家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的目标。
去年11月份,陕西官方层面首次披露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最新进展,透露陕西省“科学高效配置创新资源,筹建、部署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统筹建设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
如今获批,也意味着西安不仅在多城都积极争取申建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的激烈竞争中,已取得了先机;同时也成为了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个“双中心”城市。
而科教资源和历史文化一直并列为西安最厚的家底。
2022年陕西GDP超过3.2万亿元
人均GDP超过8万元
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过去五年,陕西省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2022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4.5%超过3.2万亿元,较2017年净增1万亿元以上,人均 GDP超过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
五年全省新增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20户,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居全国第4位,光伏制造业产值近千亿元,汽车产量从61万辆增加到130万辆。
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超过5万公里,5G 网络覆盖所有乡镇。
2022年陕西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放大秦创原效能,全省75所高校院所实施改革试点,3.8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实施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超过40%,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达到162家。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建成投用,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实有市场主体数量增长8.7%,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34户、居全国第8位。
西咸新区首批秦创原总窗口科技专家库名单,共1875人,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11人,西安交通大学181人,西北工业大学95人,3所陕西985院校占比25.97%。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56人,西北大学51人,陕西师范大学45人,长安大学12人,7所211大学占比40.05%。
陕西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
未来五年,陕西将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
2023年,陕西10项重点工作:
重点项目方面,建立和完善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张清单”滚动更新机制。全年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40个,年度计划投资4804亿元,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
新开工西安奕斯伟产业基地扩产等5个百亿级项目,建成隆基绿能泾河新城光伏产业园等3个百亿级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0%左右。
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和西延、西十、西渝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年内开工延榆鄂高铁,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榆林黄河引水等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二期项目交付使用。
运用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抓招商引资,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和涉秦岭区域省份合作,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开展境外招商,按照先进适用标准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全年引进内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和10%左右。
▲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
产业链方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西安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宝鸡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支持西安、汉中加快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支持榆林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区。
教育方面,力争再培育一批高校、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发挥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构建环大学创新经济圈,提高成果就地转化水平。
▲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及高性能钛合金制品生产基地项目
区域发展方面,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
推动关中地区科技赋能创新升级,引导西安非核心功能疏解转移,构建规划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政策联动的融合发展机制。
推动陕北地区能源革命转型升级,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榆林、延安高质量协同发展。
推动陕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毛绒制品等消费品制造业和文旅康养产业,支持商洛加快建设生态康养之都。
建设高能级创新策源地重点项目
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依托航天基地,建立大数据应用中心,围绕航空、航天、兵器制造、船舶、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行业需求,承担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以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实现计算服务、科研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发展。
▲国家超算西安中心项目
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依托空军军医大学,通过购置各功能平台及技术中心专用的科研、检测及实验仪器设备,构筑分子诊断、临床分子影像及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平台。
先进阿秒光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中科院西安分院,建设具有高重复频率、高光子能量、高通量及极短脉宽的多束线站,提供最短脉宽小于100as、光子能量可到1keV的超快相干辐射。
▲阿秒光源项目
“逐日工程”空间太阳能电站。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陕西省“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重点实验室和“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交叉研究中心,旨在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上的太阳能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有效采集应用。
“觅音计划”空间光干涉成像项目。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通过探究物质和能量的信息表达新方式,运用时空转换、多域协同、类脑解释等新手段,提出信息获取、通信和感知新理论和新方法,已落实前期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建设场地。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依托中科院西安分院等,在现有长波授时台基础上,在西部地区增补完善增强型罗兰授时系统,并利用通信光纤网建设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用户的光纤时频传递骨干网。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科学城园区项目示意图
电磁驱动聚变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共建,是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选址在西咸新区,规划用地100亩,建设总投资15亿元,陕西省对国拨资金以外的建设资金给予配套支持,装置主体建设周期5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