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特色检测 送检中心 检测机构 资讯 标准库 质量知声 人才频道 仪课通

李翔:TIC机构必须替政府扮演好技术服务角色!

我要测 2019-10-31 点击 332 次

导读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如何体现出其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多元化的需求下进行改革?如何完成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及运营?

  当逆全球化的现象出现的时候,各种产业都开始在国内寻求新的供应商、供应链。处于国家发展的考虑,政府会为这些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将涉及到技术把关、履约评价等问题转嫁给检验检测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如何体现出其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多元化的需求下进行改革?如何完成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及运营?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来自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院长李翔先生以《检验检测机构机制改革下综合竞争力重塑的思考与实践》为题进行了演讲。我要测网编辑对其演讲进行了整理,演讲稿全文如下: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院长 李翔先生


  演讲稿全文: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讲一个非常宏观和困难的题目,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个话题对于我所处的体制内机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然,对于体制外的机构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市场在变化,所有的机构都必须重塑自身的能力去匹配市场。人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当改革和能力非常完美的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改革就可以成功呢?其实这方面的问题很值得商榷。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去解决活力和动力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人才,人才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在于活力和动力的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就会有人才的集聚,最后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所以重塑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必须匹配市场。

   国家支持新全球化,为TIC行业带来机遇

  现在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趋势如何?有时候,检验检测行业的兴起与全球化密切相关,没有全球化也就不会有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成长。而当全球贸易对GDP的贡献不断下降,逆全球化的现象就出现了。逆全球化所带了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供应商、供应链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品牌的制造商在供应链出现问题的时候,开始在国内寻求新的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地涉及到关于纵向集成和相应的一些创新在大企业内部延伸的问题。

  这些方面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对检验检测行业的影响和挑战。好在中国现在提出了“新的全球化”。中国是坚定支持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之一,比如“一带一路”政策等。这些呼之欲出的做法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包括中国在新的全球化机制上,应该去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去塑造新的技术经济政策?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为TIC行业所创的机会不言而喻。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而全球化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时代所达成的重要共识之一。在此期间,我国的政策将大量涉及到包括“放管服”、科技创新、市场监管在内的经营环境改善方面的问题。

  市场需求还是政府推动

  对于政府而言,体制改革的问题除了涉及到市场需求、由市场需求导入到机构内在的需求外,还涉及到政府的推动。而政府推动不仅需要政府对需求进行理解,还取决于TIC机构能不能很好去满足这些需求。

  所以此时讲到的关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TIC行业而言,可能既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非常大的挑战。但是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政府有自信能够推动改革进程,让体制内的机构能够匹配这种需求。同时体制外的机构也应该不断重塑自己的能力,来满足高质量发展以后所带来的新的需求。

  所以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坐标系中,检验检测行业各自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呢?特别是作为体制内的机构,在这个坐标系当中应该如何定义自己,认清哪些是自己的综合竞争优势,哪些是必须采取合作、共享等方式去打造匹配需求的能力,成为现在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政府在回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的往往是体制改革。

  活力和动力是体制改革的核心

  现在的检验检测机构随着“放管服”政策的推行,数量增长非常迅速。截止2018年底,我国已经拥有将近4万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相比之下,体制内的机构在慢慢缩减,现在已经不到11000家,比例从原来的50%多,逐步下降到27%。这个现象说明了活力、动力对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如果体制改革的设计解决不了此类问题,那么改革的成功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形势和要求的情况下,政府做了哪些事情?其实所有的改革都来源于市场的需求、来源于政府的需求、当政府感觉机构匹配不到需求的时候,就需要推动改革的发生。 “放管服”大家都知道,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同时加强监管,这是现在我国“放管服”的特征。的确,现在市场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升,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营商环境的打造也是这届政府追求的问题之一。在追求营商环境改善的过程中,机构的服务就变成了政府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营商服务的改善不仅仅只是营业执照审批速度加快,也不是简单地减税降费,同时还涉及到各个层次。比如在构建总部经济或者自身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怎样打造更好的服务平台,来匹配这种需求和支撑产业的成长、通过凝聚相应的专业人士来支持未来产业的成长,这是政府思考地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机构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在政府的需求当中,原来对于质检机构所做的一些政府监督抽查工作,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广东已经提出诊断医生所有流程的监督抽查机构必须为出现的问题提供诊断报告。而医生的数量不足、能力不足,构成了今天报告的主题,人才的问题。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懂标准,会检测,还必须懂行业,懂工艺,能够主动了解其他的问题。当涉及行业问题、纵深解决方案问题时,就不是只靠一个人的特色、一个人的能力能解决的,它必须由一个团队来解决这种问题。

  检验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政府的需求实际上在快速地改变,包括抽查的问题、风险监测、质量分析、监理监造等问题。这是在进行常规的纵深改革。同时第三方核查、履约评价也变成了政府现在的需求。

  比如,政府现在投入大量的资本用于政府采购,那政府采购的这笔钱应该怎么去孵化本地的创新型企业、拉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呢?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实施技术把关、筛选供应商、履约评价,通过采购来推动、供给创新的成长与发展呢?这是政府非常关注的点。

  检验检测机构不能只做终端产品的测试,也应该涉及到大量的现役和在役的设备。现在的质检行业中,很多公司是利用标准对新品做测试,比如汽车的电池。新能源电池能在生产过程中做测试、采购时做测试,但是锂电池在使用的过程谁来做测试呢?消费者的利益又怎么去保障呢?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怎么用测量来突破现有标准带来的问题,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所以整体上讲,机构需要有自己的特色,然后针对特色对人才进行定向打造。但是,人才打造的过程,需要相应机制和体制的支撑。

  在产业迭代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其实所有的核心企业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在全国甚至全球进行研发布局。举几个其他行业的例子,华为原来在美国、在欧洲进行布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可能要回到本土;百度相应的研发布局设立在美国,而腾讯所有的布局都是在中国。

  这涉及到企业在不同区域布局的时候,服务如何跟得上的问题。从服务经济的角度来讲,总部如果在政府管辖区域,那么政府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土地和税收减免问题、工资薪酬问题,还涉及到在总部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的研发匹配、制造匹配和供应链匹配的问题。怎样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总部经济搭建更好的营商条件?这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

  这时候,政府会将以上问题转嫁给TIC机构。既然TIC机构从事相关方面的业务,那么能不能在这方面解决政府的问题? 机构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和相应的机制去解决在采购端所有供应链的合规性和一致性的审查和评价服务;能不能解决所有在中国布局的OEM的生产商的监督抽查或者“飞行检查”的问题?这些是的的确确匹配着产业的需求。比如中兴通讯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涉及到供应链的替换。供应链在迭代过程中,怎么去帮助这些企业?政府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在解决的过程中,TIC机构也应该在里面扮演特定的角色。所以对TIC机构而言,在未来的体制改革当中,重塑能力是最大、最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体制的改革打造不出活力和动力,形不成人才的集聚,机构就不可能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认为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TIC机构必须扮演技术服务角色。就科研方面而言,中国投入了大量金钱。然而每每到“卡脖子”工程的时候,似乎过去科研产生的效果就变得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应用技术端。从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和示范到市场准入和市场接受,之间到底是产生什么关系?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中,TIC机构或者NQI的基础设施怎么支持协同创新的平台?这是政府提出来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过程中,基础科研必须经过测量,才能称为成功的科研。科学的本质是测量,如果不能被测量,那就不能叫科学。当然这里讲的科学是能够转化成应用技术的科学。哲学也是科学,这种测量也可以通过人群的调查等等方式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测量的问题,标准的问题、测试技术和设计的问题、方法的制定的问题;涉及到的是基础科研怎么转向应用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被测量,没有能够得到付现和保持准确度的测试技术,就没办法解决科学向应用技术的转变。同时应用技术如果不能在标准端有更好的介入,又会出现市场准入的问题和成果转化的问题。

  中国的科研有时候脱离实际或者脱离产业应用和脱离市场接受,当中很大的问题就在于创新平台、NQI平台、及TIC机构没有很好的协同介入服务。如果没有这种服务,就没有办法在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中扮演角色,创造价值,让科研真正地被释放出来。政府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TIC扮演什么角色。

  同时,在城市化的重塑和转型的过程,对TIC机构也提出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在TIC机构起步的过程中,可能离城市的建设比较遥远,跟系统、设施都没有太大的资金关联,当然搞建设口方面的机构可能涉及到一些关系。

  但是实际上,城市化的提出带来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急剧的竞争。特别是随着头部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未来在头部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群中的剧烈竞争问题。如果机构没有综合优势或者匹配的核心竞争优势,很难立足,也很难有大的发展。所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对于所有的建设,谁来做履约验收、履约评价。

  当然,国家在开放水平这方面也提出了需求,比如现在的“一带一路”工程,和很多国家之间的合作开放、创造的方式。现在政府其实也希望通过进口的市场去换取出口的市场,然后用进口市场的空间去换来对出口市场空间当中的技术经济政策的参与。过去我国大量的出口设施是码头、港口、机场等硬件。现在在建设过程中,也希望有更多的技术参与。比如说标准、测量能够认可上面的标准计量问题,认可下面的合格评定机构问题。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中国特色体制和机制的方式带来改变。当然,政府也会问TIC机构能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多元化需求下,检测机构应该如何面对

  在面对多元化的需求和政府强大的压迫感的过程中,也让TIC机构在面临巨大市场的同时,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能够通过改革来寻求这种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个问题,面对现在多元化的政府需求时,TIC机构有没有能力去承接?现在的TIC机构到底是什么水平?

  当下100人以下的机构占全部机构的96%,年产值700万的机构大部分是这样;服务本地化的机构基本占77%。其实深圳计量院也算是服务本地化的机构,尽管已经开始延伸供应链到外地,但是因为不能在外面投资,企业就有走不出去的问题。在服务产业和客户对象已经在逐步全球布局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匹配?如果能匹配,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这是体制内的机构都要想的问题。如果想改革,就一定要想怎么改这个技术路径才能成功,或者才能让机构更好。

  包括体制内的机构,在这样的需求下,如果有更多人才来集聚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创造新的市场供养人才?有了更好的机制,才能让机构存活下去。这都是机构要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每个机构都想这个问题。

  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在改革的过程中打造的时候,如果靠改革来实现,核心的问题就是整个政策设计要解决怎么释放活力,创造机构的动力系统;同时集聚人才,来匹配市场。 

  人的问题是核心问题,改革的过程非常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去解决政策的事情?深圳计量院走了很长的路,机构一直在想改革,从我们一亿多的时候就想改革,一直没走出来。所以在期盼或者探索改革的同志们其实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人的问题是体制改革当中最大的问题。

  对于新机构,所有的人员都是招募的,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旧机构,涉及到庞大的退休队伍、涉及到庞大的在编员工等。这时候所有的人员问题就变成了体制外的机构想象不到的问题。

  所以此时,就涉及到释放活力、凝聚动力、打造动力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综合竞争力涉及到的无非就是基础能力的问题、科研创新的问题、运营的问题、市场开放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问题,包括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机构对财政或者是政府的多样化需求的匹配问题。对于TIC机构而言,要想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来解决自己的改变;如果想不清楚,就不要先改革。

  改革的过程很痛苦。其实深圳计量院改革的方式还是很好的。我们关于退休员工、在编员工的会议开了26次,最后的改革方式是深圳市的一种改革,叫“法定机构改革”。它通过一种特别的立法来解决机构成长的问题,叫做《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规定》。

  这个立法解决的是机构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你走不出去,立法当中可以让你走出去;你不能投资,立法当中说你可以投资;你说工资受限,它说你可以跟市场接轨等等。

  还有面向未来和战略新兴的、政府需求的企业怎么打造平台的问题。在没有形成庞大市场的时候,所有人的投资都非常审慎,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解决平台打造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回答,如果政府需要推动的时候,可以给予机构相应的资助。比如现在从4G向5G的转型涉及到大量的供应链的改变和标准的设计,特别是现在涉及到各种应用场景情况下、标准状态下怎么去解决创新和合作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大量的装备设备都必须要去解决。深圳市投资1.9亿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管制的情况下,这个项目就变成了怎么去支持在战略新兴领域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延展计划,怎么去帮助中小企业改变和成长。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改革的过程中到底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哪些必须协调合作,激发活力,包括团队建设等等方面的问题。体制内的机构大部分产生于政府的选择,所以开始大部分是跟政府走。慢慢来讲,其实政府业务占得比例越来越少、越来越低,大部分都是跟产业或者是跟创新的领域连在一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回答怎么去通过企业自身的强优势补短板、推合作、激活力来解决政策设计问题。

  深圳计量院的案例

  最后给各位汇报一下深圳计量院在改革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改革叫法人机构的改革。我们还是定义为一个事业单位,因为中国的法人机制只有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法人,没有别的法人形式。不管哪个机构改革,如果政府为了立法来做,都可以解决立法中的授权问题。

  香港那边做得特别好,香港很多公司最后都是法人机构,而且还有政府的补贴。每年根据运营状态不同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像我们这种机构,政府就给切了,财政不再给一分钱,所有的一切必须自己运营,自负盈亏,市场化运营。

  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剥离的问题。我们扮演的角色一方面为政府服务,政府认为这一块不能颠覆。比如重大安全保障,机构必须支持政府,在政府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还有一些政府出现的问题,比如比亚迪车撞车出现事故死三个人,最后所有的鉴定要开始做,那政府的机构就必须站出来,必须解决。所有的人员、中国的顶尖评价人员进入深圳,怎么去解决好分析。然后所有的新闻发布会都必须由技术机构来做。向社会讲的是技术问题、事故的技术解析问题,在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车肢解,所有的分析要我们来做。所以这个过程中,很多部分没有钱,也必须做,这是我们作为政府的机构这一部分属于法定责任。

  另外一部分属于公司定位,法定机构要解决的是政府强制业务或者是必须要做的业务来做承接的问题。包括一些质量基础设施、为中小企业服务以及创新平台的打造,还有科技创新、业务孵化等等,这就是法人机构。

  作为企业注册的部分,当它可以走出去、可以在国内国际等方面去发展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定位。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推行的改革也是采取法定机构切分下的一分为二的做法,但是整体由法定机构来包揽所有的责任,包括人员的责任、人员出的问题,法定机构负责。所以不同的地方可能都不能够一刀切的方式来做,这方面大家都可以做探索。

法定机构运营问题

  对于法定机构运营环节而言,作为法人机构的头部这一部分,更多的是支撑政府的管理和打造协同创新的平台,来服务产业界。同时通过服务产业界的过程中,创造一个新兴的市场。

  比如履约评价问题,当我们原来做医院、做医疗器械的时候,会发现医院市场是一个运营方,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过来会推动医疗器械制造商的改变和提升。那我们关注什么问题?第一急救,第二生命维持。这两块服务中对人的安全是怎么保障?医院怎么保障?在这个保障中怎么去帮助供应商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变。这是我们协同创新平台当中一个很重要的从需求、从运营来推动上游供应链的改变。

  政府的服务刚才也讲过,采取的是“以事定费”的方式购买服务,涉及到的领域很多。教育涉及到用灯,孩子的健康、照明等等,包括孩子们的眼睛怎么去保障,都必须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带来上游供应商的改变。上游供应商的改变就要通过技术创新去匹配所设置的新的需求。

  对于政府的监管当中,履约评价方面的问题,也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提到的是政府采购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实际政府采购的物件到底是怎么样?

  这种服务的确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推动了政府采购对上游供应商的创新、筛选等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偷工减料、品牌不一等问题,时间问题不再展开。

关于协同创新平台

  跟大家简单交流一下协同创新平台。对于TIC相关的从业者而言,可能在这个领域的介入得比较少。作为体制内的机构来讲,如果简简单单地从检验检测去讨论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同质化的问题。因为检验检测、认证是有认定的标准,需要按这个标准做相应的检测。对于协同创新的角度而言,就涉及到创新和新市场打造以及今天的主题,人才的问题。机构、企业必须要有好的机制、体制和平台来支撑产业集聚。

  比如现在涉及到计量的问题发生了改变。从5·20开始,整个计量的原来定义是七个基本量,全部量子化定义,实现量子化定义以后就探索到了自然界的终极标准,各个国家所做的事情是无限地让自己打造的东西逼近这个终极标准。

  比如时间的标准,可以做到10的负16次方,美国人比我们还高。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逼近终极标准,用量子化定义。这时候带来的原来单级化的量产体制全部变更,变成多级化,变成可以进入信息化时代。原来的量测方式可能带来很大的改变。如果能把传感和算法和标准小型化和量子化以后的标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实际上就打造了一种新的测量体系,这种测量体系所带来的就是对产业界和仪器制造业的巨大的改变。

  所以美国去年12月份推出的量子宣言计划,拨款12亿美元,其中55%全部资助的都是传感与量子计量。另外45%才是资助的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从这个角度而言,协同创新平台其实就是要解决在这种从应用基础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市场接受的过程中,怎么让创新更有效率。政府花在创新上面的钱能更好地转变成市场接受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NQI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其实我们打造的就是现代的先进测量体系、技术标准的支撑体系,还有高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市场准入的评价体系。其实都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协同创新的平台,才能在基础应用、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和市场接受、科技金融等方面去解决技术支撑的问题。这方面是我国TIC机构和海外的测试机构不同的一些创新点,它满足的是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需求。

  当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中国计量院引入到深圳,打造创新研究院来解决量子化的问题。量子化问题为仪器端、供应端、测量端可能孕育了巨大的市场,更可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必须要不断投入,这就涉及到人才集聚的问题。现在,人才要全面引入到中国其实很难,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协同,又要有共享,还必须把它做得很细。

  比如我们做量子芯片,电压标准在0~5伏、5~10伏不同的状态下,中国是什么水平?全世界是什么水平?做得最好的是谁?哪个大学的教授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学生在编程?解决不了这样的研究和分析,就没有办法去谈人才问题。

  所以为了满足这方面其的需求,协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QI的技术跟TIC关联的技术怎么促进协同来帮助技术研究、技术攻关和市场接受端,形成联动,这是我们应该去创新的问题。这个创新可能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举个例子,我们与世界银行的合作叫做“点亮全球”计划,这个计划解决的是让15亿没有电的人拥有光明。接下来拥有光明以后还能做什么?如果能够带来家电行业的改变,让电扇、冰箱、空调、电视都在低能耗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并匹配新的需求的市场,那么就可以带来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简单用这个例子讲,TIC机构其实大有可为,它可以带来产业的改变,带来一个城市的改变。

  关于运营等问题

  下面讲讲运营的问题,可能跟市场关联度很大。其实围绕着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而言,涉及到大量的测试与测量。

  这和其他机构不一样,我觉得无论是SGS、ITC、还是BV,他们的主业都不在这里。更多的是怎么去用测量打造的核心竞争力来突破标准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才是TIC机构应该去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其实大量的在役设备、在役产品都涉及到用测量来评定,测量方法来定义的问题,而不是用新品对应的标准来评价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创新非常重要。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跟全球的互认来提供市场接受的平台,打造了这样的数据库来帮助33个国家和深圳关联,深圳的产业进入33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它的准入平台就涉及到标准法规等等一系列。

  另外的问题其实它也涉及到,因为只有通过科研才能去解决一个新兴市场的塑造的问题。比如做营养,如果不是先从孩子们的营养健康、学校的营养健康这个角度进行科研,来拿到相应的项目,来解决孩子们的健康和原生态的食物、营养成分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在加工当中用什么样的加工技术让加工完的产品有最靠的营养。如果没有这样的定义和分析,就解决不了新兴市场要解决的问题,就打造不出一个新的市场。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新的领域,从原来的食品的供应安全到质量安全,现在打造的是营养健康问题。尽管这个市场,可能是高端消费、高端需求,但的的确确能够引导这种改变,同时慢慢通过量的方法,可以带来供应端的成本下降。

  我刚才讲不同的生命周期的状态下,不同的阶段里头的测试数据其实严重影响着质量。这时候的质量其实它反映的是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消费者到底要什么?消费者最后评价的过程中,这个产品质量是什么?它其实涉及到我们怎么去评价上面供应链的放行,工艺能不能改变。同时原来是个三级或者四级或者两级的供应商资格的放松,如果放松成本会下来,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

  包括很多运营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基本上都是要TIC在这方面为企业打造相应的服务平台,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包括刚才说的在医院的一些服务,怎么去去解决医院的评价才能带来供应商的改变。

  这是我刚才提到的电池的问题。一个电池怎么评价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同时解决什么时候电池变成储能,什么时候进行报废,这样才能精准施策帮助政府解决电池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管理问题。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国有机构。政府的机制里面说到底,政策供和实际支持非常重要。政策供给方面以人为本,不一刀切,以释放活力,打造动力,最后形成能力的模式,才能真正解决改革提升匹配市场能力的问题。另外在行业监管当中,其实也涉及到很多,因为不同的标准被纳入,涉及到市场在接受的时候,CNA能解决问题是什么问题,包括异地申请的快速方式等等。价格管制上也同样涉及到很多问题,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怎么去解决政策过程中让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的问题。这里面还涉及到人才合作、国际合作的问题。

  我觉得机构在改革的情况下怎么去重塑综合竞争力打造竞争优势,很重要的是在政策供给上,我们自己要搞清楚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活力、动力和最终形成匹配市场的能力问题。谢谢大家。

---------------------------------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要测官方小助手“测学长”进入大会分享群,获取各位嘉宾完整版大会视频及嘉宾演讲稿。


 


编辑:丁维
[来源:我要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检测机构入驻
相关资讯
会员动态
最新送检订单

化妆品原材料粉末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想做一个 航空运输鉴定报告

我想做床上用品及校服等服装的质检报告

出具两个指标的CNAS报告,分别是结构尺寸≥300(GB /T 3177-2009)和芯层成型精度±0.05(GB /T 38982-2020)

你好!咨询显微红外谱光仪

最新特色检测
近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