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特色检测 送检中心 检测机构 资讯 标准库 质量知声 人才频道 仪课通

(演讲全文)华测副总裁曾啸虎:检验检测行业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下的创新需求

我要测 2019-10-29 点击 2315 次

导读华测副总裁曾啸虎作了题为“检验检测行业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下的创新需求”的演讲,我要测网编辑对其演讲进行了整理。

  近些年,互联网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子商务、网络测评等在检验检测行业日益凸显,大数据应用、AI应用等词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对于“互联网+”真正落地在哪里?互联网或者数字化的工具,目的何在?实验室LIMS系统中的大量数据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检验检测行业的“互联网+”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9月19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的同期会议--“第三方检测检测互联网+分论坛”上,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啸虎作了题为“检验检测行业在‘互联网+’新商业模式下的创新需求”的演讲。我要测网编辑对其演讲进行了整理,演讲稿全文如下:

  点击查看:曾啸虎副总裁现场直播视频及演讲稿重点摘录。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曾啸虎

  演讲稿全文如下:

  谢谢各位!非常感谢能赶到长沙来,我今天的PPT不长,更多的希望是一种互动式探讨。首先简单地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在检测行业从业近20年,前18年在国际外资企业头部公司工作,我在华测工作还不到一年,本身我还有一点媒体的从业经验。

  我对互联网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应该说有很深的体会,实际上从2012年前到今天,我在看互联网对检验检测行业影响的时候,“互联网+”这个模式,风起来就可以飞起来,当然也有很多飞不起来,也有很多飞了一半就掉下来的。

  我觉得互联网行业在检验检测行业是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我看了十几年的发展,在检验检测行业,不管外面风吹得再热,大家做得比较好的方向,其中一些是电子商务,但也仅限于把线上线下的需求做好对接。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有一些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通过现代化营销或比较扁平化的营销,在业内赶上了一点浪潮,做得还可以。但是在后端部分,企业的核心是什么?数据、品牌、互信。这些最核心的东西如何处理数据?我在原来的公司也做过很多大数据如何去超越检验检测认证的研究。每一家公司都说有大数据,后来我发现掌握的是原始信息,理论上不能叫大数据,数据很难去应用。

  前面讲的是前端部分,后端的数据大家其实做得并不好,中间部分就更加原始了,行业内很多实验室有很好的LIMS系统,可以产生很多数据。现在有很多人讲大数据应用、AI应用等等很多时尚的词汇可能都认为可以应用到检验检测行业里。但是真正落地在哪里?用这些所谓的互联网或者数字化的工具,目的何在?降本增效或许是其中一个目的,终极目的是提升效率,提升实验室的生产力,从这个角度讲,这一部分还很原始。

  其他行业的“热”不能代表在检验检测行业能够落地。AI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我们曾经做过,但后来发现还处在初级阶段。AI是做什么?最后要判断。实验室的测试数据可以拿出来,通过机器来做判断和学习。这个过程之后,在现有监管条件下能否给出明确的判断结果?我觉得很有难度。这个确定性和背后的责任,能够做到吗?我觉得从做研发的角度看是可以的,但真正落地在大工业领域里,确定性和准确度必须要考虑周到。在检验检测行业落地还远远不足,但我坚信检验检测行业一定会做到互联网化或者说数字化,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而不能头脑发热,一定要脚踏实地的一点点去积累、去尝试。

  我前面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里是在做消费品,后来做交通、做工业,所以我对整个链条都有些思索,我觉得最终是外部来带动行业内部发展。我现在明显感觉到客户的变化远远超过检验检测行业的变化。在工业领域来看检验检测行业,发现检验检测行业还很落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足。通常客户提出需求以后,大家说信息化方式解决不了,但可用人工的方式解决,不是一家公司,检验检测行业都是如此。所以客户的需求一定会拉动或倒逼检验检测行业内部做出创新和改革。

  现在或许外部的一些驱动要求行业发生改变,最终行业变的能力是什么?行业面临很多压力,如:成本的压力、效率的压力,最终一定会从营销、运营管理、技术处理等每一个环节中来提升效率,这是每一个公司在行业内生存下去或达到可持续增长所需的最根本的东西。

  现在我讲一些贴近我在华测分管的工业部分,谈一些客户端的思索。

  举个例子,长沙旁的一个城市--株洲是轨道交通的重镇。近些年民众乘坐高铁非常方便,原来绿皮车的时速大概为80公里/小时,最多100公里/小时,后来到120公里/小时,现在达到了300-350公里/小时,大家可能以为车变漂亮了,速度提升了。但是背后所涉及的其它变化远远超出了民众想象。不仅仅是设计、时速的变化,甚至到材料的应用,材料的工艺加工还有控制系统等每一个环节都在变化,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不是量的变化或者是简单的技术革新。

  举一个案例,假设300公里时速的列车出现事故,恰好火情发生在长距离隧道里。由于隧道和高铁是密闭的,这里有很多检验检测行业可以做的实验,如:材料检测、零部件、整车、车载传感器等,其中一部分是静态数据,华测和很多同行可以提供静态数据测试服务。而对于车辆实时监控、实时传感、实时采集等大量的动态数据,也可以在铁总调度中心里进行实时观测。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评估风险点?数据很多,又如何做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后能否分析出关键风险点?风险点中又如何考评?这一连串的问题均是非常核心的。如何做到极致,将风险降到最低?整车造价很高,一节车厢达数千万,不可能购买整个车厢来做实验,如何做到极致?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平衡”,在发风险达到一定程度下,设计可降低到一定的经济水平。这是工业制造领域必须做的“平衡”。最后观之标准如何更新,随之而来,标准更新完毕后又带动新的设计变化。

  这里涉及大量的工业分析和设计,这是一些前端事情。因为检验检测行业目前只能做到这部分,后端部分很少有能力去做。因为没有强大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评估能力的检验检测公司,检验检测公司也不可能找到如此之多的专家去做综合评估,这个案例就是在工业领域里所涉及的典型的数据应用。

  第二个案例是高铁的受电弓。高铁的受电弓,用于接触电网来提供动力,受电弓一直以来很难国产化,它是高铁应用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外资垄断。这其中,滑板上面有一个石墨滑板,磨损到一定程度需要换新,通常希望它换的过程时间越长越好,节约成本。但如果有一段时间异常磨损,磨损到出了问题后造成事故,甚至严重到造成翻车事故。

  实际上,受电弓是实时被监控的,高铁可进行监控拍摄,其中会产生大量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传感器用于分析受力、温度等。这些数据采集以后,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很多地方造成问题的出现,如:线路件的不平、受电弓的设计问题、制造问题、车辆问题,甚至是铁轨建设过程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者是完工的质量问题等等。这些拍摄的视频数据,可以用AI做大数据结构化分析,手机也可以做到,如视频的结构化分析等。列车运行产生的大量数据如何解读?如何预防性的做出判定和解读?这些均是检测行业或将面临的现状,这也是检测。处理完这些检测事项后,检测机构为客户如何提供最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或许比较遥远,但这些是我负责的工业领域所面临的案例或是客户的需求。

  现在检验检测行业主要的商业模式严格来讲仍是我所列出的这些,以我短短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仍是标准驱动型或客户驱动型。行业有标准方法,机构做测试、检验、检测,拿到数据做出符合性判定,或者说根据客户需求来做评估、认证等,基本上均是这些模式。但这些模式在现代社会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挑战。

  第一个变化,客户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工业和消费品有很大区别,测试周期长,是研发阶段的测试。第二个变化,现在客户是敏捷设计观念,设计弹性化,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这种敏捷设计对检测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可以说,检验检测行业的传统模式已经有一点跟不上。

  再谈一下智能化制造,现在大家都在讲智能化制造,我参观过很多客户的制造工厂,包含生产制造流程和设计研发中心,确实非常智能化。接下来再看检验检测行业的智能化,以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检验检测行业智能化速度远远慢于生产制造行业的速度。比如说检验检测实验室24小时自动运转的分析仪器,大家觉得很智能化,采购一些机器人貌似觉得很智能化了,这些在行业内已经普遍存在,包括设备的互联互通、数据的自动采集,在行业内仍还不是标准化,还没有做到形成很完善成熟的解决方案。检验检测公司现在只是数据的提供者,但大量数据背后中有多少有用的数据?目前却很难做到分析这些数据。这里还有数据安全及保密的问题,如何解决?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挑战还有系统对接问题,还有数字化和信息化供应链的管理,销售端的网络化、扁平化和数字化。检验检测行业目前做得不错的地方,如:电子营销、商务、微信营销等等。

  右端蓝图部分是我的一些想法,有可能在某些领域选一些点,华测当然也会做一些测试,进一步分析,甚至是分布式实验室,分支实验室是不是越开越多?开50个实验室好,还是100个实验室好?每个实验室是不是都一样?是不是复制的就是最好的模式?在大数据下实验室所要处理的是一个样品、一个是数据、一个是人员,我建议这类实验室,可去做简单的测试和制样,随之简单的数据汇总以后在某个地方做集中,这样是不是更高效?这些都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关于数字化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自身变革方面,比如说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传感器只是把数据收集上来,是不是在后台对它进行快速分析来替代现场的检测?现场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去做,将来是不是需要那么多人?人员成本每年都在涨,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检验检测行业自身变革的一些思索。

  对于RPA,也叫做数字劳工。大数据的处理不可能永远用人工的方式,或者是服务于数据的方式,RPA是最简单的,甚至AI也会在这里面做数据的处理。但是辅助判定就是一个问号,到底有多大的准确度,在消费品领域、在娱乐行业,1%准确、2%准确就可以了,在工业领域需要千万级百万级的准确率和可靠性,AI能不能做到这么高的准确判断呢?我不知道。还有IOT+5G,是否可以建立分布式在线检测模式?仅仅只把数据传回来,服务一个中心的数据处理中心,去做数据分析,最后给出报告,这也是一种模式。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要建一个全成本的标准化实验室。

  检测的基础没有变,检测的核心是什么?通常只是在所有的供应链条里面提供最基本的公正准确的数据来辅助客户做开发。基本的功能没有变,实验室做事的方法论也没有变,实验室主要是基于客户的标准、客户的需求,这个方法论永远不会变。但是不要忘了客户变化非常之快,中国的工业制造大家可能不清楚,有些领域非常先进了。在这些领域,我看到检验检测行业的步伐挺慢的,因为行业太窄了,对人才的吸引相对不是那么强。第二个检验检测行业是做质量、做标准的,造成检验检测的从业者是“方的”,需要按照标准,按部就班地去做,所以发散性思维相对少一些。随着新商业模式流程创新、标准创新带来的变化,我相信一定会倒逼检验检测行业做出更多的创新。当然行业创新之后,国家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何变?这可能稍微滞后一点,但一定要跟上去。政府应该要允许检验检测行业的一些企业先去做创新,然后跟进做一些法规的调整。第三个还是要回到基本面,首先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这个毋庸置疑。目前监管上还是有难点的,但是通过新技术能不能改变?我觉得是可以的,技术本身处理这个并不难。

  刚才讲到了最后两个跨学科的案例,我认为检验检测行业一定要开门去做生意,而不是说所有专家聚集到检验检测行业里,大家就能够做事情,我们也承担不起这个成本。未来的需求并不仅仅是提供数据,而是要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解决方案,一定需要很多专家,这里的专家不一定是检验检测行业的专家。

  我谈一谈华测的理念。永远不变的是持续的改变。华测一直在奔跑,像申屠总裁所讲,“华测可能会慢慢地更体系化,甚至更偏向于头部的,原来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公司的管理模式,华测借鉴过来。但华测一定会保持一个观点,最核心的本质是他的闯劲、他的激情、不断变化的效率。”当然,华测本身的LIMS系统做得还是不错的,华测会在这个基础上去更新开发检验周期弹性的东西,还有集成化等等。

  最后,我们也需要开门做生意,最后变成检测、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我不想把分管的板块只是做成实验室,这不是华测百分百的定位。我希望变成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不是检测实验室的提供商。谢谢!


欲了解更多,点击进入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编辑:张岩
[来源:我要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检测机构入驻
相关资讯
会员动态
最新送检订单

需要锂电池的相关检测

伺服压力机,对参数、精度、技术条件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

瓶子异常毒性检查项目可以做吗?

最新特色检测
近期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