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90,4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2069537_964_2516543_3.png!w690x459.jpg[/img]
如果留心观察莲花的叶子,你就会发现荷叶上总是干干净净的,好似不留一点灰尘。这是因为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有自我清洁的功能,即荷叶的“自清洁”特性。此外,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水滴在荷叶上时,水并没有完全铺展开,而是以水珠的形式停留在荷叶上,而且只要叶面稍微倾斜,水珠就会滚离叶面。这就是荷叶的“不沾湿”特性。荷叶的“自清洁”和“不沾湿”特性被统称为“荷叶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特洛特提出的。
[img=,540,30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2430687_6323_2516543_3.png!w540x304.jpg[/img]
图1荷叶效应
[img=,650,22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2556307_6626_2516543_3.png!w650x225.jpg[/img]
图2 浸润与不浸润的特征
在自然界中,奇异的性质往往是其独特的结构决定的。那么,你肯定会问:“荷叶的特性是否与它的结构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给我们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荷叶的微观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的成像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叶表面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包”(这类结构被称为“乳突”如图3(a))。这些乳突的尺寸通常在6微米左右,这些乳突的平均间距在12微米左右。而这些乳突是由许多直径在100纳米左右的纳米蜡质晶体组成。由此可见,荷叶表面存在复杂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这些结构使得荷叶产生了“超疏水”和“自清洁”的双重特性。
[img=,690,51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3077477_9002_2516543_3.png!w690x516.jpg[/img]
图3 荷花叶片的SEM图像 (a)低倍图像(b) “乳突”高倍图像(c)叶片底部高倍图像(d)“乳突”尺寸对应的接触角曲线分布
[img=,517,4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5091396_319_2516543_3.png!w517x405.jpg[/img]
图4 蝴蝶翅膀,水黾足,蚊子复眼的超疏水结构
[img=,690,40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5259467_5266_2516543_3.png!w690x408.jpg[/img]
图5不同形态的人工合成的超疏水结构
[img=,690,9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5517337_7606_2516543_3.png!w690x940.jpg[/img]
图6 超疏水结构碳纳米管阵列
[img=,396,21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6242856_7728_2516543_3.png!w396x213.jpg[/img]
图7超疏水表面上流动的水珠
[img=,400,28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9/201809111016390737_7536_2516543_3.png!w400x285.jpg[/img]
图8超疏水表面涂层的刀片切割水滴
从荷叶效应到超疏水结构材料的合成制备,实际上是一个仿生学研究的过程。它将生物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应用于现代工程系统和技术设计中,解决人类所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仿生不是对自然模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大自然中生物的理解、升华和具有创新价值的“重塑”。在这“重塑”的过程中,电子显微科学技术对其发展与促进的是十分巨大的。
维权声明:本文为T133009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我要测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