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2月28日举行的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推进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罗文表示,标准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发展重大战略的主要手段之一。从2015年以来,工信部已累计批准发布行业标准7264项,推动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开展343项国际标准制定,2017年又遴选出首批106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工业通信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在促进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等方面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标准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其实质是产业利益的分配和产业链的分工。当前,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尚未完成,全球性的技术标准尚在形成中,这是实现我国产业和标准“换道超越”的良好时机。
罗文强调说,标准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互换和质量评判的依据上升为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事关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作。
据介绍,工信部组织制定了化工、机械、轻工、兵工民品、电子、通信等19个行业和节能综合利用等4个综合性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并已实施。陆续印发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智慧家庭、机器人、无人机、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伏、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或建设指南。
同时,以工业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等为行动纲领,重点支持了系列产业发展急需、具有创新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制定。2015年以来,共批准发布7264项行业标准,完善了标准体系。
“下一步要瞄准3个重点,就是围绕国际性、先进性和公益性强化标准工作。”罗文表示,在国际性方面,要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工作,确保到2020年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在先进性方面,大力培育发展先进团体标准,鼓励将创新技术纳入到团体标准中;在公益性方面,扎实做好强制性国家标准、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产品类标准制定,优化政府标准供给。
目前工业通信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73.4%,转化率不断提升。中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工信部推动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开展343项国际标准制定,其中《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等197项我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增强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陈因介绍说,2018年,工信部将紧扣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消费品提质升级等重点任务,不断提高重点和基础公益类行业标准项目比例,优化完善标准体系结构,提升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引领和服务两个强国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