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市场食品快速检测室检测员观察蔬菜样本,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八一市场食品快速检测室检测员进行食品检测
12月18日,在运城市区八一市场快检室,几名工作人员正对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很快,一组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的检测数据出炉,对比相关安全标准,结果一切正常。
和八一市场一样,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我市沃尔玛超市、华联超市、东湖农贸市场等66个市场或超市上演。根据规划,还有140个具备相同功能的快检室,很快将在其他大型商场、超市、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以及109个乡镇建设并投入使用。
食品是否安全,在运城,不再像过去那样靠用眼看、用鼻闻、用嘴尝了。一切,用检测数据说话。
在流通前沿,建立关口提升防控水平
从产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紧抓全链条、全系统的监管。
今年年初以来,运城市启动建设覆盖全市,覆盖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快速监测检测网络,防止不安全食品流向餐桌。
针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运城市提出了“以市级检测中心为主体、县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监管站快速检测室为基础、企业自我检测为补充”的思路。以此为指导,市政府把建设覆盖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快速检测网络作为全市民生实事之一,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建设和完善市、县乡、市场四级检测体系。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确保基层食药监管“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通过严密的日常检查和科学的监督抽验,积极探索监管规律,千方百计查找问题隐患,及时防控安全风险,确保食品安全。
以临猗县为例,经过争取,目前在该县建设区域性食品检测中心项目已获批准,正在加快实施。该县已在城区的百大超市、府东超市、庙上百大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食品快检实验室,均配备了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可检项目达12项,满足了群众日常生活中食用油、水质、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多个品种的食品安全检测。在各个超市、市场,每天早上在营业之前,快检站工作人员就会对相关菜品进行抽样检测,在流通之前把好食品安全关。
投资2638万元,建成首家市级食品检测中心
编织食品安全网,检测能力建设无疑是个重头戏。一年来,运城市加大政府主导支持力度,投入巨量资金,在人事、编制方面进行改革,初步建设并完善了四级食品检验检测网络。
2016年,总投资2638万元的市食品检测中心在全省首家建成并正式启用。该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2016年完成100个检验项目认证,初步具备食品微生物、理化、农兽药残留等常规检验检测资质和能力。
在县级层面,市编办下发专门文件,理顺了12个县(市)食品综合检测中心管理体制,县级食品检测能力建设正在走上轨道。
在全市大型商场、超市、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建立100个快检室,在109个乡镇食药监管站建立100个标准化食品快检室,两项工作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特别是在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7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下,在大型商场、超市、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建立100个标准化食品快速检测室的工作目标,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已达66个。
另外,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已建设完成,13个县(市、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了全覆盖。
强力保障,促使检测能力整体提高
在运城市食安办的统筹协调下,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全市一盘棋”,实行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数据汇总分析、结果应用、核查处置、考核评价“六个统一”。同时加大信息公开、案件查处、产品召回、整改落实等后续工作力度,通过严密的日常检查和科学的监督抽验,多方查找问题隐患,及时防控安全风险,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就资金保障方面,为了保证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市政府将食品检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每年4份/千人的检测样本量标准进行保障。
2016年全市共安排食品安全检验经费21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20万元,13个县(市、区)各安排120万元,4个省级开发区各安排30万元,确保了食品抽样检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稷山县今年积极争取“国家食药总局区域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项目,目前已投入150万元购置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检验检测设备,项目建设正在抓紧实施。另外,该县财政投入10万元建成稷峰食药所快检室,投资60万元,为全县8个乡镇所配备了快速检验检测设备50余台,在全县5家大型超市、两个农贸市场建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2016年共进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40余个项目,200余个品种,1300余个批次。
经过一年来的逐步完善,目前运城市级检验检测机构已具备食品安全常规检验检测能力,能够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及非法添加的检验方法研究及检验检测,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具备对常见食品微生物、重金属、理化指标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及定性快速检测能力。基层快检室具备对特定的农畜药残留等快速检验能力。市县两级检验机构应对常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检验能力初步提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