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呼唤标准,标准引领产业。生物产业太需要在标准化这个领域树立话语权了。”近日,在国家标准委、成都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标准引领成都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全国生物技术标准化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院士激动地说:“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我期待标准成就成都生物产业的光辉篇章。”
作为国内基因组学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也是国内基因测序龙头企业——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之一,杨焕明带领团队创建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杨焕明院士看来,标准化正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华大基因一直致力于建立国家和国际基因测序标准体系。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出中国首例人源及微生物源高通量测序用标准物质,这对于全球基因产业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合作开发出全球首个高通量无创产前诊断行业标准品,此举领先于美国推出并填补了国际空白。目前,华大基因已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2项。
“由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所引领的生物经济正在形成,伴随着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华大基因积极推动本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及国际标准的跑马圈地,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杨焕明院士认为,多种标准的推出,会在产业应用上碰撞出火花,被广泛应用的标准不仅对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也会大大提高标准制定参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正是推动生物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中国生物芯片技术和生物芯片产业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总裁兼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对产业标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生物、医药等行业,产业标准大多是由欧美国家制定的,这不仅使我国缺少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常常使我们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我们不能轻易妥协、降低标准,我们必须自己去占领一个新的制高点——制定标准,这样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
目前,博奥生物正将传统中医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各种可穿戴和居家健康设备对身体实时监测,从而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撑体系。“我们管不了过去,但可以管好自己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与标准息息相关。”程京院士表示。
“这个领域没有标准化,只能等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琪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标准的重要性。他以自己从事的干细胞研究为例讲到,目前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从2005年开始,干细胞研究团队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已经有4000多支干细胞研究团队,但存在太多干细胞违规使用的情况,使干细胞移植、组织器官再生、机体创伤修复治疗等存在很大风险。“我国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多项突破,干细胞临床应用已经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标准引领的时刻,必须走一条标准化、规模化之路,才能有未来。”周琪院士的大声疾呼代表了在场专家的共同心声。
标准创新不仅需要行业的大胆突破和共同发力,也需要政府的前瞻视野和主动作为。在此次会议上,成都市围绕生物产业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行动的主动实践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作为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都市近年来积极实施“标准化+生物产业”行动,大力发展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体系,积极推进企业标准升级,支持企业建立标准联盟,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促进标准创新和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标准化技术支撑。截至2015年,该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近200家,主营业务近400亿元。拥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98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家,亿元以上品种41个。依托标准引领,一个“健康态、创新型、千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大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据介绍,目前成都市政府拟投资10亿元打造成都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基地,该基地将囊括成都国际生物创新研究院、协同研究创新中心和国际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三大板块,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支撑平台、创新药物研究优势资源聚集与共享平台、创新药物交流与合作平台、新一代生物医药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平台,汇聚全球创新研发和产业资源,促进生物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到2020年,该基地将支撑成都生物医药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支撑成都生物医药产值突破2000亿元。
成都市副市长田蓉表示,当前,成都正从功能布局、平台搭建和政策体系3个方面,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都)和成都市数字公共标准馆,加快建设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实验到工业生产的完整链条,加快建设覆盖“创新研发—中试加速—产业化”全产业链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基地,以标准化手段推动成都生物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