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制发酵的食品
越来越受大众喜爱
“纯天然、零添加”的同时
还富有动手的乐趣
网上还有很多自制私房菜的保姆级教程
但是,经常有媒体报道
因食用自制食品肉毒毒素中毒
肉毒毒素听起来离生活很遥远
但它也可能潜伏在食品当中
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自制食品中为什么会出现肉毒毒素?
怎么吃,才能远离肉毒毒素威胁?
↓↓↓
什么是肉毒毒素?
谈及 “肉毒毒素”,爱美人士对它肯定不陌生,作为医美界抗衰、除皱领域的实力当担,因其治疗手段简单、效果显著、副作用低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当然不规范注射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可引起医源性肉毒毒素中毒。
发酵,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制作方法,由于其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又丰富食品口味,故大众常通过此法自制家庭美食。但这种制作方法也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风险,肉毒毒素污染就是其中之一。
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天然毒素和化学毒剂中毒性最强的毒性物质,根据血清反应特异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B、Cα、Cβ、D、E、F、G共8型,其中A、B、E、F四个型别可引起人类中毒,又以A型致死力更强,1gA型肉毒毒素结晶可以杀死100万人!肉毒毒素对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酸和低温稳定,但对碱和热敏感,在正常的胃液中,24小时不能将其破坏,故可被胃肠道吸收。
这种肉毒毒素有很强的神经毒性,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以运动神经麻痹症状为主,而胃肠道症状少见。它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后,主要作用于神经末梢,阻碍已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中毒患者的早期通常会出现疲倦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有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颈部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最终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肉毒毒素中毒病死率较高,为30-70%,国内由于广泛采用多价抗肉毒毒素血清,病死率已降至10%以下。
自制食品需警惕
我国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品多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对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和凉拌菜等的中毒也有报道。由于肉毒杆菌厌氧及其芽胞抵抗力强的特点,在家庭自制发酵食物和罐头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热的温度不足以杀死存在于食品原料中的肉毒杆菌芽胞,却为芽胞的形成与萌发及其毒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则可能会导致中毒。
进食被梭状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引起食源性中毒。食源性中毒常见于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腌制食品或储存不当的罐头食品,如臭豆腐、香肠、腊肉、火腿、豆瓣酱、泡菜及鱼类制品,也见于发酵的面制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物流发达,某些肉毒梭菌污染的食品经快递可送至千里之外,从而引起中毒。
毒素加热即可消灭
肉毒毒素毒性很强,但它也有很明显的弱点:怕热。肉毒毒素在高温环境里很不稳定,通常只要在75~85℃加热30分钟,或者100℃加热10分钟就可以将它们破坏。
而肉毒梭菌产生的芽孢更难对付。肉毒梭菌芽孢抗热性很强,即使是高温处理也很难杀死,一旦条件合适,它还可以继续生长繁殖。当然,把少量肉毒梭菌芽孢吃进肚其实并没有直接摄入毒素那么危险。芽孢是休眠状态的细菌,它还没有恢复生长,所以这时候并没有毒素。而且,成年人的肠道里早已有稳定的肠道菌群,少量肉毒梭菌芽孢斗不过这些“地头蛇”,因此它们对成人的危险性相对较小。
然而,在婴幼儿体内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肠道菌群还没站稳脚跟,肉毒梭菌芽孢在婴幼儿肠道中繁殖并产毒的风险更大。因此,可能被肉毒梭菌芽孢污染的食物(例如蜂蜜)不要给小于1岁的孩子吃。
在食品加工中,人们也会采用一些方法来抑制肉毒梭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添加亚硝酸盐。除了添加亚硝酸盐外,加酸剂(肉毒梭菌在pH值低于4.5时生长会被抑制)、减少水分含量、加盐等方法也能帮助抑制肉毒梭菌生长,也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入发酵剂和发酵基质来抑制咸肉中肉毒梭菌的生长。
肉毒中毒如何预防?
肉类食品食用前要充分加热。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后充分加热方可食用;室温放置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充分加热;禽畜肉类食品要煮熟煮透,烹调时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未达到充分加热的食品千万不要食用。
若火腿、腊肠、发酵食品、腌制食品变质、变味,罐头食品鼓盖、过期,都应禁止食用。
建议没有把握不要盲目自制发酵食品,确需自制的要注意食物、容器及个人卫生,食物原材料应新鲜并充分洗净,预先将需要用到的容器置于沸水中持续煮沸10-20分钟。
婴儿鼓励母乳喂养,预防患婴儿肉毒病(由于婴儿肠道的特殊环境,食用污染病菌的蜂蜜或其他食品,可能引起感染和中毒)。
如发生肉毒毒素中毒症状,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立即就医。